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色“ 井” 技大比拼

作者

古丽胡玛尔·吾斯曼 邓珊 叶诗佳 买迪努尔·阿丽木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今的重要任务。井盖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新的方式,也是城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井盖红色文化已成为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革命精神宣传的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广泛的传播力,赋予红色文化的传承新的活力。本项目将街头涂鸦艺术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借助校园井盖这一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本文将介绍项目背景、价值、创新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调研与反思,探讨井盖文化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问题。

一、从街头艺术到革命文化载体

从街头艺术到革命精神的载体,以在井盖上涂鸦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宣传形式发源于时代促使下的涂鸦艺术的转变,在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的共同推动作用下,井盖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了被年轻人所喜爱的宣传革命精神的新一种形式。

(一)涂鸦艺术的转型

现代涂鸦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布朗克斯区的街头表达,通常用色彩浓郁的喷色枪或丙烯颜料在街头绘画的方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达情感或者传递社会声音。21 世纪初,随着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井盖以其在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和寻常性特征,在中国校园、社区中逐渐演变为“井盖涂鸦”这一公共艺术形式。

(二)革命基因的延续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视觉宣传的力量——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建国初期的宣传画,都是以简明的图像传递革命理念。当街头涂鸦的艺术形式遇上中国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种新型的革命精神载体——红色井盖文化。2010 年后,在“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等主题教育的不断推动下,红色井盖文化先后在革命老区、红色校园率先落地,成为“移动的党史课堂”,新颖的宣扬方式,多样的艺术表达,这也更激发出青少年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浓厚热爱。

二、井盖文化的多元表达

相对于常见的开展讲座、红色景点讲解、观看影片等传统宣传方式,红色井盖文化以更新颖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大街小巷中,对于大众来说更具新兴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创新载体形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红色井盖文化的出现刷新了宣传形式,而且对于大众而言更具吸引力和多元化的表现模式。例如,以《红岩》为灵感来源,雪白为底色,黑色参差岩石隐喻革命道路的崎岖坎坷,头戴前进帽的年轻士兵吹响革命的号角,象征着革命的征程中永远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参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土地革命的意象,用褐绿色颜料涂鸦出被风吹动的蓬勃野草,致敬毛泽东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之歌,向远方眺望着的群像剪影也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强大和团结。

内容的丰富性使井盖文化有着更加多元化的表现空间,不论是题诗或者绘画,涂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选题表现红色革命文化,在一笔一笔的勾勒渲染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心中对于革命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对于来来往往的行人,也会无意中感受到革命历史的魅力所在。

井盖文化的涂鸦凭借自身浓郁的色彩和艺术表现,有着更强烈的的视觉冲击力且欣赏门槛更低,只要走在大街上就能接受到红色文化耳濡目染的洗礼,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红色革命井盖文化,是街头涂鸦艺术与红色文化碰撞出的时代之花。它不仅延续了延安木刻“艺术为人民”的传统,响应了“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今时代号召,更诠释了在新的时代中革命精神的伟大光辉。

三、红色井盖文化的创新实践

(一)双重文化素材的融合

素材的选择我们分为了两个大类,一是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二是革命文化类。除此之外,参与活动的学生还可以根据主题自行选择具体内容。

非物质文化素材借鉴“中国结”、书法、春节等元素。其中一个素材为例,我们将中国结与书法相结合,由“和”字与“中国结”组成,上下呼应,天地人和。“和”字与中国结连在一起,将和谐的理念与中国结所蕴含的美好寓意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对和谐生活、和谐社会的期盼与祝愿,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以和为贵”这一思想的推崇和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的生动表达。

革命文化类素材我们借鉴“吹号者”形象、红岩精神、等元素。其中的吹号者形象最为典型,来源于艾青诗选《吹号者》。一位位“吹号者”们在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人民、引领着国家、引领着时代勇毅前行,一名“吹号者”倒下去,千干万万个“吹号者”站了起来,就如诗人所说“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 ”。这号角声,是革命的号角,是奋进的号角,鼓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传承先辈们的热血与担当,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红岩精神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和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的科学内涵。这个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

时,要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这些素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通过井盖绘画的形式呈现,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二)校园环境的美化与文化提升

按照惯例,井盖一般是是功能性基础设施,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而如今的井盖绘画,将艺术融入生活中,使艺术与日常紧密相连。井盖不再是被人们忽视的角落,而成为了展示文化的舞台。井盖从“灰色基础设施”变为“学校艺术品”,为校园增添一份色彩。此次井盖绘画创作,将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相结合,让井盖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能唤起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回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实现了两种文化在井盖设计中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在井盖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获得的不止是绘画技巧的提升,更是一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掘,激发了学生对文化学习与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红色井盖文化宣传方式的革新

对于文化的宣传方式仅仅包括博物馆展览、文化讲座等,往往存在受众范围有限、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只是进行理论的宣传并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而以井盖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宣传,开创了全新的宣传方式,在校园场景中,更是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在校园里,井盖绘画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独特窗口。与校园内固定的文化宣传栏或展厅不同的是,井盖分布在教学楼间、操场旁、宿舍区域里,能够让学生在上下课、课间活动、日常出行时,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井盖上的传统文化元素、红色革命故事。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让文化宣传不再受场地、时间的制约,真正实现了文化与校园生活的融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文化的接收者与传播者。

四、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小组选取的受访者主要为本校师生,我们发现师生对红色文化有较好认知,且对“红井共融”的设计支持度高,目前校园现有井盖设计存在创新与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未来可围绕“红色历史场景符号化”“简洁创意风格”“功能与美观结合”推进设计优化,同时通过活动增强参与感,实现红色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自然渗透。

文化传承是始终走在路上的过程,在未来,本小组将继续坚持该项目的推进。

首先,我们将扩大活动范围,增加覆盖井盖的数量,选择更多的井盖。其次,我们将营造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除了道路上的井盖的文化元素,本小组将在街道两面进行装饰,例如,海报、指示牌、小红旗等装饰品,结合井盖上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红色文化街”,从而达到更好传播效果。最后,本小组将扩大媒体宣传,在项目中期,本小组做了部分公众号宣传,为项目吸引到部分的关注者,在将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本小组的红色文化传播理念,从各软件平台宣传井盖的文化传播价值,同时,我们将通过平面设计等技术,促进井盖上的文化元素更加和谐。

五、总结

最后,根据本小组调查显示,目前本校井盖主要服务校园排水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的处理,材质主要为金属,观赏价值较低,并且与地面颜色相同,很难引起师生注意,井盖分布主要在交通道路附近,具有明显的老化现象。因此,本项目旨在扩大媒体宣传力度,坚持以红色文化传播理念为主体,在提高井盖的文化传播价值的同时,通过平面设计等技术促进井盖上的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熊妍.校园井盖涂鸦中的图形创意设计分析[J].文渊(小学版),2020(9):368.

[3]周勇.红岩精神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共产党员网[EB],2015.6.5

作者简介:

古丽胡玛尔·吾斯曼(2004—),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地区人,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

邓珊(2005—),女,满族,辽宁省凤城市人,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

叶诗佳(2005—),女,满族,辽宁省铁岭市人,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

买迪努尔·阿丽木(2005—),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地区人,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4 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X202410166025。负责人:古丽胡玛尔·吾斯曼,参与人:邓珊,叶诗佳,买迪努尔·阿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