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德育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初金玲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导向:核心素养与德育融合的必然要求

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将“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与德育密切相关的素养纳入核心素养体系,强调教育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在数学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德育评价体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学科价值:小学数学德育的独特优势

小学数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从知识层面看,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理性精神;从过程层面看,小组合作解题、探究性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意识;从文化层面看,数学史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九章算术》的算法)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能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德育潜力,避免德育与数学教学“两张皮”现象。

(三)现实需求:解决当前德育评价的突出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德育评价中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评价目标模糊,多停留在“渗透德育”的笼统表述,未与核心素养细化对接;二是评价内容单一,侧重学生课堂纪律表现,忽视数学思维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三是评价方式固化,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学生、家长的多元参与;四是评价反馈薄弱,仅关注“结果评判”,未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因此,构建系统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素养导向原则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空间观念等),将德育目标细化为“理性精神”“责任担当”“合作交流”“文化自信”“严谨态度”五大维度,确保评价始终围绕“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二)学科融合原则

避免脱离数学学科特点空谈德育,将德育评价融入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评价学生是否能以客观态度分析数据(严谨态度);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评价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图形特征(合作交流),实现“数学味”与“德育味”的有机统一。

(三)多元主体原则

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教师侧重课堂表现与学业过程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培养反思能力,家长侧重家庭数学实践中的德育表现评价(如是否能坚持完成家庭测量任务),实现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三、小学数学德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五大德育维度,结合小学数学学段特点(低、中、高学段),细化评价内容与具体指标,形成层级化的评价框架。

(一)理性精神维度

侧重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能力。低学段:是否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数学问题的合理性(如判断“10 个苹果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分 6 个”是否合理);中学段:是否能通过举例验证简单的数学猜想(如验证“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高学段:是否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不盲从权威观点(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中,是否能尝试多种解法并比较优劣)。

(二)责任担当维度

侧重评价学生的任务意识与责任感。低学段:是否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主动整理学习用品;中学段:是否能在小组合作中承担分配的任务(如记录数据、展示成果);高学段:是否能主动帮助同

学解决数学难题,参与班级数学角的维护。

(三)合作交流维度

侧重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低学段:是否能参与小组游戏式数学活动(如“数数接龙”),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中学段:是否能在探究活动中与同伴分工协作,倾听他人意见;高学段: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对他人观点提出合理补充或质疑。

四、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课堂教学评价:融入日常,实时反馈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动态记录。例如,在计算教学中,记录学生是否能耐心检查错题(严谨态度);在应用题教学中,记录学生是否能结合生活实际理性分析问题(理性精神)。课后通过口头反馈、小组点评等方式,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实现“教—评—改”同步。

(二)实践活动评价:拓展场景,深化体验

设计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德育评价的重要载体。低学段可开展“超市购物”实践,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诚信意识(是否如实付款);中学段可组织“校园面积测量”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意识(是否认真完成测量任务);高学段可举办“数学史故事会”,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活动后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由教师、同伴共同评分。

(三)成长档案袋评价:积累过程,见证成长

为每位学生建立“数学德育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实践活动报告、自评与互评记录、教师评语等材料,全面反映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过程。期末组织学生回顾档案袋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明确后续努力方向,使评价成为促进成长的动力。

五、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的德育评价能力是体系落地的关键。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案例研讨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核心素养理论与德育评价方法,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掌握课堂观察、档案袋评价等具体技巧,确保评价工作科学有效。

(二)完善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与德育评价体系相匹配的制度保障,明确评价目标、内容、方式与反馈要求,将德育评价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评价”的良好氛围。同时,定期对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调研与调整,确保其适应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需求。

(三)营造良好氛围

在校园内营造“数学与德育融合”的文化氛围,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数学实践成果与德育成长故事,宣传数学中的德育元素与榜样事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素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追求进步的过程。

六、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数学德育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一体系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科为载体,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与完善的保障机制,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在实践中,需不断探索与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改进作用,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德育素养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德基,小学数学竟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浅谈山.[J].基础教育参考,2023,11:41-42.

[2]莫金鹏,开设“小学数学竟赛”辅导课的若干尝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03:69-70+78.

[3]梁绍玲,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4,0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