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

作者

李防震 周玉丹 杨飞 陶园 张景涛

江苏天艾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苏州市 215143

一、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实现自适应、学习和决策的技术体系,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能够分析复杂数据、预测设备状态并优化生产流程。其发展经历了规则驱动、统计学习到深度神经网络的演进,为工业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引入,为生产效率提升、能源管理优化和设备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

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依赖大量传感器和实时数据采集,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与调节。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对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可根据设备状态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操作策略,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控制系统能够处理复杂工艺变量、非线性过程和多维数据,实现高精度的过程控制和调度优化。智能化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生产管理更加科学化,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同时增强系统应对突发状况和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工业自动化整体运行水平和可靠性。

(二)故障预测与维护优化

自动化生产中,设备运行状态和工艺数据产生大量信息,通过模式识别和预测模型可提前发现潜在故障。系统能够分析异常信号并生成维护建议,帮助企业减少意外停机和生产损失,提高设备可用性和运行安全性。预测性维护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人工巡检的频率和工作压力,优化了设备寿命管理,增强了生产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1]。智能化维护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状态动态调整维护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工业自动化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长期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系统优化与能效管理

智能算法在工业自动化中可对生产流程、设备运行和能耗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实现整体优化和能效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控制参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优化不仅关注单一设备性能,还从整体生产线和工艺流程角度出发,实现产能调度、负荷平衡与能源管理的协同运行。智能优化技术能够在保障生产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增强整个生产系统的综合竞争力和稳定性。

三、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自动化控制的优势

(一)提高生产过程精准度

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实时数据可以被智能算法快速分析,用以优化控制参数和工艺流程。系统会根据数据变化自动调整操作策略,将生产误差降至最低,从而显著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高精度控制在减少原材料浪费的同时,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自动化监测和调整功能能够适应工艺波动与环境变化,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可控和可靠,为企业实现连续、高效的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2]。

(二)降低人力资源消耗

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智能控制系统而得到大幅减轻,系统可独立执行复杂操作和监控任务。人工干预主要集中在监督和参数设置环节,降低了操作成本并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自动化运行不仅提高了生产安全性,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使管理和维护人员能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决策和优化工作。人力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企业能够在保证高效率生产的同时,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三)降低系统故障率

设备状态和工艺参数的实时采集使智能监控能够快速发现异常信号,并提前预警潜在问题。预测性维护结合数据分析能够指导检修和调整,减少意外停机和生产失控风险。通过持续监测和分析,生产线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设备寿命得以延长。

数据驱动的维护策略确保工业自动化系统在运行中保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降低因故障造成的生产损失,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四)提升系统稳定性

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波动和不确定因素可以被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识别和处理,实现持续稳定的监控。系统会综合分析各类数据,优化设备运行模式和工艺流程,避免过载或冲击对生产产生影响。稳定性提升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连续性,也增强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时调整与反馈控制使工业自动化系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效、平稳运行,为企业长期可靠生产和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四、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一)智能化故障诊断

工业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传感器数据可以被智能算法实时分析,识别异常波动和潜在故障信号。系统能够迅速定位故障部位并评估影响范围,为维护人员提供精确的检修建议[3]。预测性维护策略可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和设备模型,提前安排保养和更换零部件,减少突发性停机和生产损失。通过智能化故障诊断,设备可靠性和生产线连续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维修成本,为企业稳定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二)自适应智能控制系统

生产线各环节的实时数据被自适应控制系统动态处理,系统可以根据工艺状态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优化操作策略和资源分配。强化学习算法使系统能够在不同生产条件下学习最佳操作模式,实现产量最大化和能耗最优化。系统能够响应环境变化和设备状态波动,快速做出调整,保持生产过程稳定高效。自适应控制不仅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工干预需求,为复杂工业环境提供智能化管理能力。

(三)系统优化设计与能效管理

生产流程中产生的数据可用于模拟和分析能源消耗、物料流动和工艺瓶颈,智能算法可以评估不同方案对产量和能效的影响。设计优化工具能够提供改进建议,包括设备配置调整、操作参数优化及能源分配策略。能源管理系统利用算法分析实时消耗和负荷变化,实现精确控制和节能操作。在某化工生产企业中,利用系统优化设计与能效管理平台对关键生产线进行建模和仿真,发现反应釜加热系统存在能耗浪费。

(四)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

工业生产环境中复杂的操作和管理决策可以借助知识库和推理算法获得智能化支持。系统能够整合历史数据、操作经验和规则模型,为操作人员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或执行部分自动化操作。专家系统能够识别潜在风险、优化生产顺序和调配资源,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智能决策支持不仅提升了操作效率,也减少人为决策错误,增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奠定技术基础。

五、结论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生产过程提供精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其在故障诊断、系统优化、智能控制及决策支持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减少故障风险并提升系统稳定性。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多智能体协作和人机增强智能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将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发挥更大价值,实现生产智能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世嘉. 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中的智能监测与预测控制研究[J].家电维修,2024,(10):16-18.

[2] 宁静雁.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创新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1):154-155.

[3] 贺毅. 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