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趋向

作者

张泽宇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群众文化生活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映射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技术普及与社会结构变迁,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精不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广场舞“云端化”到非遗“国潮化”,从线上读书会兴起至社区文化自治,这些变化不仅是文化形态的迭代,更是群众从“文化受体”向“文化主体”的身份觉醒。深入洞察新趋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一、需求维度:从“同质化”到“个性化+情感化”的多元跃迁

1.分层需求凸显,代际差异重构文化图谱

世代偏好“沉浸式 ⋅+ 互动性”体验,剧本杀、电竞酒店、国潮文创成为社交标配,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更依赖游戏化表达——如《王者荣耀》非遗皮肤、《原神》传统建筑元素,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圈层认同标志。银发群体在坚守广场舞、戏曲等传统活动的同时,加速拥抱数字化: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50 岁以上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 90 分钟,“银发网红”通过分享手工艺制作、退休生活等内容,展现“积极老龄化”的文化追求。新市民与青少年群体则聚焦“文化融入”:前者通过社区方言课堂、邻里节增强归属感,后者在汉服圈、二次元圈等亚文化社群中寻找身份认同,形成“千人千面”的文化消费图景。

2.情感价值主导,文化认同成为核心诉求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超越娱乐层面,转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地域文化体验(如家乡非遗手作、方言节目)成为“寻根”载体, 68% 的受访者认为参与本土文化活动能增强归属感;主旋律文化作品(如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科技创新题材影视剧)受热捧,2024 年《星辰大海》等主旋律电影票房破 50 亿元,印证了主流价值与群众情感的深度契合;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仪式感”需求上升,端午龙舟体验、中秋汉服雅集等活动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交属性,成为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

二、载体维度:从“线下主导”到“数智融合”的场景革新

1.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空间,“云端生态”成为新主场

线上文化活动从应急方案转为生活常态:国家图书馆“云阅读”平台日均访问超50 万人次,涵盖电子书、线上讲座等多元内容;抖音“非遗合伙人”直播单场观看破千万,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转化双效提升;元宇宙场景渗透文化生活,虚拟演唱会(如周杰伦元宇宙演唱会 6000 万用户参与)、数字藏品(敦煌飞天 NFT)、虚拟社交空间(QQ“小窝”文化主题场景)等形态,让群众在虚拟世界中完成文化体验与身份表达,满足个性化、沉浸式需求。

2.线下场景向“体验化 + 社交化”转型,功能复合化趋势显著

“文化+”融合空间兴起:城市书房、文创园区、非遗工坊打破单一功能,上海“朵云书院”将阅读与观景结合,苏州“本色美术馆”以市集串联手作、展览、直播,吸引群众在文化消费中完成社交互动,日均客流量超 2000 人。社区文化空间“微更新”激活基层活力:北京“红砖共享空间”通过居民众筹图书、自主策划活动,形成“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参与度提升 3 倍;老旧小区嵌入“口袋博物馆”“社区剧场”,让文化设施成为邻里交流的“粘合剂”,如广州永庆坊通过骑楼文化保护,将文化认同转化为社区共治动力,街区矛盾下降 60%

三、参与维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角色升级

1.“参与式文化”爆发,群众成为内容生产主体

UGC 内容呈井喷式增长:短视频平台日均发布非遗相关视频超 50 万条,B 站“生活区”UP 主通过分享传统美食制作、手工教程,形成“普通人教普通人”的传播链,42% 的 Z 世代曾创作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文化活动“自组织”趋势明显,广场舞队、社区诗社等团体通过微信群、小程序实现“策划—招募—展示”全流程自治,如杭州“运河诗社”线上征集+线下朗诵会模式,吸引超 2000 名爱好者参与,构建“民间主导、政府支持”的生态。

2.文化参与赋能社会治理,从“个体行为”到“协同共治”

群众通过文化活动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社区文化墙绘制、邻里节策划等实践中,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如成都玉林社区通过“居民共创文化 IP”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文化志愿”成为新时尚,全国 3000 万注册文化志愿者中, 58% 为 35岁以下青年,他们活跃于非遗传承、古籍修复、社区文化指导等领域,形成“以文化人、以人传文”的良性循环;文化消费与公益结合的新模式兴起,如“非遗手作 乡村振兴”直播助农,让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助力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驱动因素:社会、技术、政策的协同发力

1.社会心理: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认同”的需求升级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文化领域深化——当物质生活富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本质是“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同”的统一:个体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创作短视频实现价值感,“文化技能”成为社交货币;群体在亚文化社群中获得归属感,方言、传统服饰等符号成为圈层标识,如汉服爱好者通过服饰穿戴形成身份认同共同体。

2.技术赋能:数字基建与媒介变革重构文化生态

“互联网 + 文化”降低参与门槛:4G/5G 覆盖、智能终端普及、低代码工具(剪映、Canva)让文化生产“零门槛”,普通用户可轻松完成从观众到创作者的转换;算法推荐激活传播效能,大数据根据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内容,形成“非遗—国潮—破圈”的传播链路,抖音“非遗”标签播放量超 10 亿次,推动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区块链、VR 等技术拓展体验边界,数字藏品确权、元宇宙场景构建,让文化体验从“观看”变为“参与”“创造”。

3.政策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国家战略持续赋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20 个省级文化大数据分中心建成,群众可便捷获取海量资源;“放管服”改革激发社会活力,降低文化组织注册门槛,2024 年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项目超 50 万个,覆盖 8 亿人次;基层文化设施“提质增效”工程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设,为群众文化创造提供物理载体。

结论;

新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趋向,本质是社会进步、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的同频共振,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广场舞的“云端绽放”到非遗的“年轻表达”,从线上社群的“圈层共鸣”到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这些变化不仅是文化形态的迭代,更是群众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他们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传播者”“受益者”。面向未来,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新时代绘就“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享有”的文化新图景。

参考文献:

[1]类丽萍.新形势下文化站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人文之友,2021,85(14):11-12.

[2]马洪涛.基于新形势下文化站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山西青年,2019,65(24):209-210.

[3]杨秋娟.基层文化站如何做好青少年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J].文渊(高中版),2020,65(1):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