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铁路桥梁结构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评估
赵欣 高菁原 李思蒙 张睿煜 姜衡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运营维修段 陕西西安 472500
引言:
铁路桥梁是现代交通系统里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大量交通运输任务,使用年限增加后,长期荷载作用会让桥梁结构出现疲劳损伤,影响整体安全,疲劳损伤的累积特性给铁路桥梁设计和运营带来更大挑战,传统设计方法往往侧重瞬时荷载影响,忽略长期荷载下的疲劳性能,容易埋下隐患,保障桥梁长期稳定,就得深入研究疲劳性能评估方法与机制,分析不同荷载条件下桥梁结构的疲劳演化,结合现有评估模型与实际数据,能提出更科学的评估方法,为铁路桥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铁路桥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机理
铁路桥梁长期承受荷载产生的疲劳损伤,核心在于重复荷载对结构材料的持续作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疲劳损伤表现存在差异,却都会在应力循环中出现材料逐渐损耗,列车频繁通行使桥梁各部位受动态荷载影响,微裂纹随之逐步生成并扩展,疲劳损伤一般从材料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裂纹扩展终可能造成结构失效,支座、连接点及焊接部位因荷载分布不均易形成疲劳热点,加速裂纹发展,分析桥梁结构应力与应变变化可揭示疲劳损伤规律,为疲劳评估提供理论支撑,桥梁疲劳寿命与荷载、频率、设计及环境等多因素相关,明晰疲劳损伤机理有助于预判潜在隐患并指导有效维护。
长期荷载作用下桥梁各构件承担的应力水平与疲劳负荷存在差异,损伤进展速度和范围由此呈现不同特征,桥梁跨中与支座部位因受力集中,局部结构应力往往偏高,长期使用中更易出现裂纹扩展现象,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除了微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还常常伴随着材料性能的退化,如钢材韧性降低、混凝土强度衰减等,裂纹持续扩展会使桥梁承载力逐步下降,原本能够安全运行的结构可能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逐步丧失其设计功能,深入了解不同部位、不同材料的疲劳损伤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早期预警策略和开展针对性的加固设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能够为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疲劳损伤机理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中,铁路桥梁常用钢材或混凝土在长时间荷载作用下性能会发生改变,钢材在低应力循环下抗疲劳性能较好,较高应力水平下则会快速出现裂纹并扩展,混凝土因脆性和低延展性,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脆性断裂,不同材料疲劳损伤机制的差异增加了桥梁设计和疲劳评估的难度,铁路桥梁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后期维护等因素共同影响疲劳损伤的发生与发展,研究铁路桥梁疲劳损伤机理,有助于实现科学设计与高效维护,确保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保持良好结构性能。
二、疲劳性能评估方法及数值模拟分析
铁路桥梁疲劳性能评估已有多种方法,应用较广的是依托应力-寿命与应变-寿命理论的疲劳分析方式,应力-寿命方式通过测定结构在不同荷载下产生的应力,结合实验数据及材料的 S-N 曲线,预测桥梁疲劳寿命,此方式适用于已知荷载条件与结构应力分布的场景,计算应力幅值和循环次数的关联可推知桥梁结构疲劳寿命,实际荷载往往有复杂变化特性,仅依靠应力-寿命方式或许难以精准呈现复杂工况下的疲劳损伤过程,近年来更多研究转而采用数值模拟方式综合评估疲劳性能。
数值模拟技术通过为桥梁结构搭建有限元模型,精准复现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细致演算不同荷载条件下应力与应变的细微变动,从而精确勾勒出桥梁疲劳损伤的分布图景,这种方法能够整合复杂的荷载历程与材料特性参数,适配各类结构形式的桥梁,在铁路桥梁高频次、重载级的运行环境中,其输出的疲劳分析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模拟过程中,可捕捉传统分析方法易疏漏的微裂纹萌生位点与扩展轨迹,为疲劳评估提供更为精准的量化依据。
疲劳损伤评估工作需与实际检测手段深度融合,声发射技术可捕捉材料内部裂纹产生的应力波信号,超声波检测能穿透结构层探测隐蔽缺陷,激光扫描则通过三维建模呈现表面损伤形态,这些技术共同构成实时监测桥梁疲劳状态的防线,对内部微裂纹及早期损伤的识别尤为高效,将检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互校验,能为桥梁健康监测体系注入更可靠的支撑,近年来,基于光纤传感、无线传输的智能监测系统逐渐普及,这类技术可实现荷载、应变等参数的持续采集,与传统手段协同运用时,不仅能提升疲劳性能评估的精度,还能为铁路桥梁的运营维护提供动态化、精准化的决策支持,助力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针对性处置方案。
三、长期荷载影响下的桥梁加固与维护对策
铁路桥梁长期承受荷载,疲劳损伤逐步累积使结构稳定性渐趋下降,加固与维护工作因此至关重要,针对其疲劳损伤特点,常用增设支撑、加固关键部位及改变荷载分布等手段实施加固,在桥梁关键部位添加额外支撑结构可分担原有荷载,减轻承载压力,延缓疲劳损伤积累速度,对整体稳定性与长期使用寿命作用明显,这类支撑设计需结合结构力学特性精准计算受力平衡点,确保新增构件与原结构协同工作,避免因应力集中引发二次损伤。
加固关键部位能有效提高桥梁疲劳耐久性,铁路桥梁支座、焊接接头和桥墩等属疲劳损伤高发区,需重点关注,这些区域的微观裂纹往往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从毫米级向厘米级扩展,这些部位采用高强度钢材、优化设计或应用先进加固技术可增强抗疲劳性能,比如通过焊接工艺改良减少热影响区的脆性组织,或采用预应力张拉抵消部分交变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近年发展迅速,因轻质高强特性,其抗拉强度可达普通钢材的3-5倍且自重仅为钢材的1/5,越来越多桥梁加固工程选用此类材料,通过粘贴、包裹等方式与原结构形成复合受力体系,成为提升疲劳性能的新型选择,尤其在既有桥梁的拓宽改造中能有效控制结构自重增加带来的附加荷载。
桥梁维护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稳定性依赖有效维修与检测管理,定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疲劳损伤并采取维护措施,是保障长期使用安全的关键,检测技术选择很重要,现代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可实时监控疲劳损伤状态,为维护提供科学依据,维护还包括对现有加固措施的定期检查与更新,确保效果持续,疲劳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加固或更换结构部件能有效延长使用寿命,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综合运用加固技术、检测技术与维护管理,铁路桥梁可在长期荷载下保持较好疲劳性能,确保运输系统稳定运行。
结语:
本文着重剖析铁路桥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机理,探究疲劳损伤的演化规律,同时介绍疲劳性能的评估方法及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研究疲劳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揭示疲劳热点的形成机制,为桥梁设计与维护提供理论支持,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和加固措施,能够有效延长铁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未来,需进一步提升疲劳损伤评估方法的精确性,探索新型材料和技术在桥梁疲劳损伤控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军,陈锐.铁路桥梁结构疲劳损伤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程力学,2020,37(3):45-53.
[2]刘博,孙鹏.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性能分析与评估[J].建筑结构学报,2019,40(5):67-74.
[3]周建华,王振东.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铁路桥梁疲劳寿命预测研究[J].交通工程学报,2021,38(2):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