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芦相颖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载体。将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能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一、融合基础: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的内在契合性

非遗大多植根于民间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之中,具备天然的群众性和生活化特质。群众文化活动亦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节庆、闲暇时自发组织的文化实践。二者在起源逻辑和审美趣味上高度一致,均体现“来自人民、为人民”的文化理念。例如,剪纸艺术常常伴随春节文化活动而表现;花鼓戏、地方小调等非遗项目常作为庙会表演的一部分进入群众视野。群众文化活动多为动态、表演型、互动性强的文化形式,强调参与和娱乐;而非遗则包括静态(如传统医药、手工艺)、动态(如戏曲、舞蹈)等多种形态。在群众文化平台上引入非遗项目,能够补充群众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同时也为非遗项目提供了更具传播力的展示空间。例如,在广场文化活动中融入舞龙舞狮、傩戏等非遗元素,可以提升活动的文化深度和地方特色。

二、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1.传承人才短缺

非遗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对传承人的技艺和经验要求较高。然而,当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兴趣不高,认为学习非遗技艺耗时费力且经济收益不高,不愿意投身到非遗传承中。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2023 年发布的数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 63 岁,30 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 5% 。例如,福建漳州木版年画、安徽徽墨制作等百余项非遗,由于传承人相继离世,正陷入濒危状态。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周期长,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机制,难以满足非遗传承的需求。

2.传播渠道有限

目前,非遗的传播主要依赖线下的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传播范围相对狭窄,受众群体有限。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许多非遗项目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非遗传承人对新媒体技术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宣传推广非遗;一些地区的非遗保护机构也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导致非遗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不佳。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调研数据显示,像云南傣族织锦、青海热贡唐卡等已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技艺,在其原产地以外地区的认知度也不足 30% 。有限的传播范围使得非遗难以融入当代社会大众的生活,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

3.活动形式创新不足

在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部分活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难以吸引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参与。一些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只是简单地陈列展品,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非遗演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一些将非遗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尝试,如非遗与文创产品的结合,部分产品设计缺乏创意,只是将非遗元素简单地粘贴在普通商品上,没有真正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导致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4.资金投入不足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对传承人的扶持、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建设传承场所等。然而,目前政府对非遗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非遗项目大多具有公益性质,投资回报率较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使得社会资本参与非遗项目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的短缺限制了非遗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影响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制约了非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深入开展。

三、应对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挑战的策略

1.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才。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传统手工艺专业,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同时,加强中小学的非遗教育,将非遗知识纳入校本课程或兴趣课程,通过举办非遗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为非遗传承储备后备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师徒传承等方式,为社会人员提供学习非遗技艺的机会,拓宽传承人才的来源渠道。

2.拓展传播渠道

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推广非遗。鼓励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机构和文化工作者开设新媒体账号,制作发布非遗相关的优质内容,如非遗技艺制作过程的短视频、非遗文化讲座的直播、非遗知识科普文章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参与,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例如,一些非遗传承人通过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展示自己的技艺,收获了大量粉丝,不仅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了非遗产品的销售,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3.创新活动形式

在设计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现代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点,结合现代元素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在非遗演出活动中,可以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舞台灯光等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舞台表演。在非遗体验活动中,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还可以将非遗与时尚、科技、体育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开发出新颖的活动形式,如举办非遗主题的时尚秀、科技创意大赛、体育赛事等,吸引更多不同群体的参与。

4.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将非遗保护和传承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非遗的资金投入。设立非遗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传承活动开展、传承场所建设等方面。同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和发展,如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非遗培训、举办非遗活动等。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基本载体,是非遗走向大众、融入生活的桥梁。通过构建有效的融合机制、丰富传播形态、激活参与生态,可以实现非遗保护从“精英传承”向“全民传承”的转型。未来,只有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靠民”的理念,推动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时代价值转化,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书春.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效整合的策略[J].参花,2024(06):143-145.

[2]陈艳艳.探索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