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作者

梁葵燕

罗定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52723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沟通教与学的核心环节,其设计与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优质的提问能打破学生的思维惰性,引导他们在文本解读中主动探索、积极联想。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的提问存在 “重答案、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 的问题,如过多使用 “是不是”“对不对” 等封闭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研究课堂提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既能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又能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类型

(一)发散性提问策略

发散性提问策略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突破文本局限,从多元视角展开思考。在古诗教学中,讲解《静夜思》时,教师可提问:“除了月亮,还有哪些事物会让游子想起家乡?” 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想 “老屋的槐树”“母亲的针线包” 等具体意象,在表达中锻炼联想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在童话教学中,针对《狐狸和乌鸦》,提问 “乌鸦还能想到什么办法要回肉?”,能促使学生跳出故事既定情节,在想象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

(二)递进性提问策略

递进性提问策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思维逐步深入。在记叙文教学中,分析《背影》时,可先提问:“父亲穿过月台时做了哪些动作?” 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细节;再问:“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怎样的身体状态?” 促使学生结合动作描写分析隐含信息;最后追问:“为什么作者多年后仍记得这些动作?” 引导学生感悟父子深情。这种从 “现象” 到“本质”、从 “文本” 到 “情感” 的提问递进,能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思考中掌握 “梳理 — 分析 — 感悟” 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与深度解读能力。在说明文教学中,讲解《松鼠》时,从 “松鼠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到 “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也能推动思维层层深入。

二、课堂提问策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机制

(一)提问的启发性决定思维活跃度

提问的启发性体现在能否搭建 “已知” 与 “未知” 的桥梁,触动学生的认知冲突。当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却又略高于现有认知时,最能激发思维活力。在识字教学中,学习 “休” 字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人’和‘木组合会是‘休息’的意思?” 学生需调动对 “人靠在树下” 的生活场景的记忆,在联想中理解汉字的构字逻辑,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启发式提问,能让思维在熟悉与陌生的衔接处活跃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分析《司马光》时,提问 “如果当时没有石头,司马光还能想到什么办法?”,能打破学生对 “砸缸” 这一唯一答案的依赖,在解决问题的迫切感中激活思维的主动性。

(二)提问的层次性影响思维深度

提问的层次性通过问题难度与思维要求的梯度设计,决定学生思维探索的深度。缺乏层次的提问易使思维停留在表面,如仅提问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学生只需简单复述即可;而层次清晰的提问能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在寓言教学中,讲解《守株待兔》时,先问 “农夫为什么会天天等兔子?”,引导分析其心理;再问 “如果农夫一直等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促使思考行为的后果;最后问 “这个故事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发?”,引导提炼寓言寓意。这种从 “行为分析” 到 “结果预判” 再到 “道理提炼” 的层次递进,能让学生在思维爬坡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与辩证思考能力。

三、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提问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差异,避免 “一刀切”。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直观的问题更易引发共鸣,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除了提问 “小蝌蚪的身体每天有哪些变化?”,还可结合季节特点追问 “春天来了,池塘里除了小蝌蚪,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出来活动?”,既贴合课文主题,又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观察,在列举 “小鱼、青蛙” 等答案时强化形象记忆。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萌芽,《将相和》的提问可进一步延伸,如 “如果蔺相如没有避让,赵国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角度分析人物行为,在权衡利弊中培养辩证思维。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静夜思》教学中先问 “你看到月亮时会想到什么?”,用轻松的问题消除表达顾虑;对活跃学生则抛出 “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会用什么方式表达思乡之情?”,在新颖情境中激发深度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问题中获得思维成长。

(二)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强调提问过程中的双向交流,而非单向的 “教师问 — 学生答”。教师需通过倾听与追问延续思维对话,当学生回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很可怜” 时,追问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她的可怜?”,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 “光着脚”“蜷缩在墙角” 等依据,在互动中培养证据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学习《雪孩子》后,当学生问 “雪孩子化成水后还能回来吗?”,顺势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质疑与解答中深化对 “牺牲与永恒” 的理解,使思维在互动中不断碰撞升华。

四、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发散性与递进性提问策略分别从广度与深度拓展思维空间,启发性与层次性通过内在机制作用于思维品质,针对性与互动性原则为策略优化提供方向。教师需立足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多元提问策略,在文本解读中激活思考欲望,在互动交流中完善思维方式。未来教学中,还需持续探索提问策略与不同文体、不同学段的适配性,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 “催化剂”,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从 “知识传授” 到 “思维培育” 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邓文洁.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5.

[2]杨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N].科学导报,2025-04-09(B03).

[3]朱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5,(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