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桑靖

铁岭市西丰县东方红小学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认知体系的基石,不仅承担着传授基础数理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使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理念为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了重要指引——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无法真正塑造能力,唯有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具体教学场景,才能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从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强化思维、联系生活四个维度,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以兴趣为起点,点燃学习能力的“引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处于认知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是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首要前提。若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便会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探索、思考与实践,学习能力自然无从谈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思”。

例如,在教学 *10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摒弃传统的“例题讲解 + 习题训练”模式,设计“超市购物”模拟游戏:提前准备印有不同价格(1-99 元)的文具、玩具卡片作为“商品”,给每位学生发放 100 元“纸币”(道具),让学生扮演“顾客”与“收银员”,自主选择商品并计算总价、找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购物”任务,会主动思考“买两支铅笔(每支5 元)需要多少钱”“付20 元买一个12元的笔记本,能找多少元”,不仅熟练掌握了加减法运算,还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数学知识与动画、故事结合,如教学“图形认识”时,播放《小熊的图形城堡》动画,让学生跟随小熊的脚步,在寻找“圆形窗户”“正方形地砖”“三角形屋顶”的过程中,直观感知图形特征,激发主动观察、识别的兴趣。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以探究为核心,搭建学习能力的“支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数学教学不应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体验”。通过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能逐步培养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义。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流程,而非直接告知“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的结论。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三个角,那这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多少呢?大家不妨猜一猜。”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可能会提出“ 150∘⋯180∘⋯200 ”等不同猜想;接着,引导验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剪拼、测量、推理等方法试一试。”随后,将学生分成4 人小组,提供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等工具,让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学生测量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求和,发现结果都接近 180 ;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发现正好能组成一个平角( 180 );还有的学生通过长方形(四个角都是 90 ,内角和 360 )沿对角线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推理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再延伸到其他类型三角形。最后,各小组分享探究过程与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提出猜想”“如何合作验证”“如何归纳结论”,自主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又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提供若干 1cm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摆不同的长方体,记录“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即体积)”的数据,如“长4cm、宽 2cm. 、高3cm 的长方体,用了24 个小正方体,体积24cm³”。通过多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长 × 宽 × 高”的规律,这种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讲解更深刻,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以思维为重点,锻造学习能力的“内核”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内核”,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需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层次探究,让思维在“碰撞”中得到锻炼。

在逻辑思维培养方面,教师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推理。例如,教学“除法应用题”时,设计问题链:“有24 个苹果,平均分给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基础问题,直接用除法计算)→“有 24 个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人分 4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逆向问题,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有24 个苹果,分给 3 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 6 个,另一个小朋友分 8 个,第三个小朋友分几个?”(变式问题,需要先算前两人共分多少,再用总数减去)→“有24 个苹果,要分给小朋友,每人分的个数相同,有几种分法?”(开放问题,需列举所有可能的除数与商 ).6 。通过问题的逐步递进,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的应用,更学会了“从直接计算到逆向推理,从单一解法到多元思考”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解法。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计算 28+5, ,教师不局限于“凑十法”( 28+2=30 , 30+3=33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凑十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提出 8+5=13 , 20+13=33 (先加个位,再加十位)、 ⋅⋅28+10=38,38-5=33⋅⋅( (先加整十数,再减多算的部分)、 ⋯28+5=28+2+3=33, ,(拆分加数)等不同方法。教师对每种合理的解法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从而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训练,如将“小明有 5 支铅笔,小红有 3 支铅笔,两人一共有几支?”改编为“小明有 5 支铅笔,比小红多 2 支,两人一共有几支?”“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 支铅笔,小明给小红1 支后,两人铅笔数相同,原来两人各有几支?”,让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四、以生活为纽带,拓展学习能力的“场域”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数学有用”,更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与拓展。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折扣”“税率”“利率”等场景设计教学:提前收集商场促销海报(如“八折优惠”“满200 减50”),让学生计算“一件原价300 元的衣服,打八折后需要多少钱”“满200 减50 与打八折,哪种优惠更划算”;结合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计算“爸爸月工资 8000元,扣除5000 元起征点后,按 3% 的税率缴纳个税,每月应缴多少税”;结合银行存款利率,让学生计算“将1000 元存入银行,年利率 2.75% ,存2 年,到期后能拿到多少利息”。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并非抽象的数字,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巩固了百分数的知识,还学会了“分析问题—提取信息—选择方法—计算结果”的解决问题流程,提升了应用能力。

又如,教学“统计图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零食消费调查”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如“你每周买零食的次数”“每次买零食的花费”“最喜欢的零食类型”);然后,分组在班级、年级内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接着,学习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整理数据,如用条形图表示“不同零食类型的喜欢人数”,用扇形图表示“各零食类型占比”;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如“喜欢薯片的同学最多,占 30% ”“每周买 3 次以上零食的同学有 15 人,需要提醒合理消费”。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图表的知识,还经历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的完整过程,培养了数据处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了学习能力从课堂到生活的拓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联动的过程,需要以兴趣为驱动,让学生“愿意学”;以探究为路径,让学生“学会探”;以思维为核心,让学生“善于思”;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能用学”。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能力培养的平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获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