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效研究

作者

延丽珍

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 719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在其中承担重要使命。传统教学依赖讲解和教材,虽能系统传授知识,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足,且道德与法律内容抽象,难与生活经验结合,效果有限。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或模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认同,有助于学生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形成正确判断和法治意识。本文将探讨其在课堂中的应用路径与实效。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理论基础

1.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引入典型事件、真实案例或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探索知识与规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原理。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而这些目标本质上需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与体验来实现。案例教学法通过还原真实场景,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帮助他们在讨论和争辩中内化规范并形成价值判断。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1.2 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适配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法律规范、公民责任等多个方面,其知识点既有道德层面的价值引领,也有法律层面的行为规范。传统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而案例教学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讲解“诚信”主题时,通过分析“失信商家被处罚”的社会案例,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诚信缺失带来的后果,从而深化对诚信价值的理解;在讲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引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公平性与约束性。案例教学使课堂不再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思维探讨中形成深度理解,因而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与课堂路径

2.1 案例选择与设计的科学性

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选择,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相关性和启发性。典型性意味着案例要能代表普遍性问题,相关性则要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启发性则强调案例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主题和学生特点进行案例筛选。例如,在“公民权利与义务”教学中,可以选择“地铁上是否给老人让座”的社会热点作为案例,让学生思考道德义务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案例设计中还应注重开放性,避免案例结论唯一化,以便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空间。

2.2 案例教学中的课堂组织与互动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师需要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逐步进入分析层次,从“发生了什么”到“为什么会这样”再到“应当如何解决”。例如,在探讨“校园欺凌”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欺凌行为的道德评价、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从而使学生在不同层面建立全面认识。通过互动讨论,学生能够在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深度,并在同伴交流中形成价值共识。

2.3 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案例教学要注重效果评价与反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要考察他们在课后行为和价值观上的变化。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质量、学习成果展示、小论文写作以及情境反思报告来综合考察。同时,教师应建立持续的反馈机制,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运用。例如,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日常观察,了解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的诚信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也为教师改进案例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效分析

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效果显著。其一,生动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使氛围更活跃。其二,案例讨论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锻炼批判性思维并加深对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其三,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遵纪守法和关爱他人的行为。研究表明,案例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课堂表现、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实效明显。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讲授的局限,显著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实效。通过科学选择和设计案例、合理组织课堂互动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道德判断力、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目前案例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案例资源不足、教师引导能力参差不齐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建立系统化的案例资源库,涵盖丰富的社会热点与典型事件;二是加强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课堂组织和引导水平;三是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将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邱洁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7/d.cnki.ggxsc.2024.000917.

[2] 李雨桐.新课标视域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4.DOI:10.27855/d.cnki.glysf.2024.000075.

[3] 赵敬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大学,2024.DOI:10.27435/d.cnki.gxsfc.2024.00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