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依托"教联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探讨

作者

洪婷婷

福建省惠安文笔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100

摘要:社会、学校、家庭是实施育人协同的三大主体,优化教育体系,必须要构建出“教联体”,实施合力教育,才能实现育人目标。目前,我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还存在育人责任、机制、共识差异的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联体”机制,构建出最优的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发挥出育人功效。本文分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教联体”实践机制,以期提升育人教学质量。

关键字:“教联体”;实践机制;合力育人

前言

义务教育阶段的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育人合力的过程。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与社会共生共在、交互合作的体系。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并不存在固定的标准模式,它强调的是通过常态化的合作,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服务于育人目标。在家校合作向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转变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责任与边界划分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联体”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为解决当前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分析

(一)三维话语中的责任边界模糊​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里,家庭、学校、社会各有其角色定位,但现实中责任边界常模糊不清。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本应注重品德、习惯的培养,可部分家长过度依赖学校,将学业辅导等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学校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的重任,然而有时会越界干预家庭教育范畴,比如布置大量需家长深度参与的作业。社会机构旨在提供多元教育资源,却常因利益驱动,模糊自身辅助育人的界限,过度商业化运作。这导致三方在育人责任上相互推诿、重叠,无法形成高效协同。

(二)二重逻辑中的沟通机制阻滞​

学校以教学任务和管理秩序为导向,沟通多围绕学业成绩、学校规章制度等,且沟通方式较为正式、单向,如家长会多是老师讲家长听。而家庭和社会更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兴趣发展等。这种逻辑差异使得信息传递不畅,学校难以真正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家庭和社会也不能很好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策略。家校社之间缺乏常态化、深度的沟通交流,阻碍了协同育人中各方信息的有效共享与协同行动的开展。​

(三)一对矛盾中的育人共识分歧​

育人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目标理想化与现实教育环境复杂的矛盾,进而导致家校社育人共识分歧。学校秉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但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成绩排名,过度关注学业成绩提升,忽视孩子兴趣爱好与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舆论和评价体系也多以成绩论英雄,使得家长观念难以转变。社会机构受市场需求影响,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短期提分,而非孩子长远发展。这使得三方在育人理念、方法、重点上无法达成一致,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举措可能因家长不理解、社会不配合而难以落实。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教联体”的构建

(一)激活社会教育力的共时影响机制​

在 “教联体” 构建里,激活社会教育力的共时影响机制极为关键。社会教育涵盖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丰富资源,以及各类社区组织等。“教联体” 应搭建平台,让学校与这些社会力量实时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前往博物馆开展实地教学,博物馆专业人员配合学校课程,围绕展品进行知识拓展讲解,将历史、艺术等知识鲜活呈现,与学校课堂教学同步,加深学生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岗位体验,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场景,了解行业动态,这一体验与学校职业规划课程共同作用于学生未来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即时反馈渠道,社会教育机构能依据学校需求、家长反馈,迅速调整教育内容与形式,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同一时间维度相互影响,形成育人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避免教育的滞后性,让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生需求。​

(二)建立公平与最优化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众所周知,“教联体”得以高质量的运转,必须要构建出资源共享机制,来保障“教联体”教育价值的发挥。学校间教育资源常存在差异,社会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教联体” 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政府协调、公益组织助力等方式,让优质学校的师资培训资料、精品课程教案等在 “教联体” 内共享,薄弱学校教师可借鉴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另外,社会资源如科技馆的科普设备、前沿技术展示等,应公平向 “教联体” 内各学校开放。在资源建设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例如,学校与社区合作,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像非遗传承课程,社区提供非遗传承人资源,学校负责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家庭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这种共建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整体教育质量提升。​

(三)悦纳差异性优势互补的话语沟通机制​

“教联体”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搭建起优势互补的沟通机制势在必行。学校社会职责主要是给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而家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家庭情感需求,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社会则侧重行业动态、社会需求。“教联体” 要搭建平等对话平台,定期开展家校社交流会议。学校分享教育理念、教学成果,倾听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家长讲述孩子在家表现,为学校教学提供家庭视角反馈。社会机构介绍行业发展,为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建议。在沟通中,各方尊重彼此差异,挖掘优势。比如学校发挥专业教育优势,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家长凭借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协助学校个性化教学;社会利用资源与实践经验,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通过这种优势互补沟通,消除误解,凝聚育人共识,共同推动学生成长,提升 “教联体” 协同育人成效。​

(四)包容空间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跨界合作机制​

一般而言,学校空间稳定、教育模式趋同,家庭空间围绕生活且独具特色,社会空间丰富多元,“教联体” 打破三者隔阂跨界合作,为初中生带来独特项目体验。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企业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园,如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学生在校园内运用所学,在企业设计师指导下,从调研市场、设计产品到制定推广方案,全过程体验产品诞生,锻炼职场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亲子运动会上,学生与家长携手竞赛,增进亲情,融入家庭协作意识;家长进课堂分享职业故事、生活技能,让学生从新视角认知生活与知识的联系。​社会空间也向学校和家庭敞开。社区文化中心举办亲子阅读、科普讲座等活动,学生在专家引导下动手实验,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知识收获。“教联体” 结合三方特性,保障教学有序,激发创新,促进知识、情感、实践融合,助力初中生全方位发展。

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搭建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困境,需要加强合作、理解,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出优质的“教联体”教学模式,来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建英;唐琼一.“教联体”协同育人,创造更有力量的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解读[J].《福建教育》,2025,3:7-9

[2]钱洁.依托“教联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J].《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心,2025,2:6-10,

[3]樊璐;陈文华.“教联体”建设的样本与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综述[J].《基础教育课程》,2025,1:72-76,

[4]余家穗.“教联体”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8:64-66,

作者简介:洪婷婷,1986-04,女,汉,籍贯:福建省,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