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素养为帆灼灼懿,深广阅读历历行

作者

梁静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重庆 400084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义务教育提出了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古诗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打底”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部部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经典作品既是文学的范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广阅读的探索实践谈谈深广阅读对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点滴感悟和策略探索。

享受语文生活的素养,只能在以语文思维玩味生活、书本的过程中形成。教学中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立足文本、挖掘语文教材的知识积累、方法习得、思维训练、价值熏陶等多维度教学价值。 ①

(一)寻味精妙之语言,筑垒语言建构、运用之基石,启发言语思维,深悟作品真意。

古诗文言简意丰,随着对作品言语品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作品里有博大的自然、时代的风貌、人生的历程、真挚的情怀、悠远的哲思……无尽的意蕴在精妙的文字自在融合!

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我激发学生透过文字进行具体画面的想象,探究作者笔端流淌的真意和写作情怀。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对称美的文字描绘出偏远却不乏幽雅的陋室环境。细品语言,其中“上” “入”两字赋予物情态,以动写静,画面生动鲜活。透过文字,同学们可感知刘禹锡对这样一处幽雅之所的喜爱之情,目极作者远离名利纷扰、恬淡心境下充满生机的生活情态,体悟作者那被流放磨洗的豁达与天真②。除此,杜甫《望岳》诗中的“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充满了温情,是拟人手法和虚实相生融为一体的妙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喜和对祖国河山由衷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从陆游《游山西村》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诗句则可感受景语与哲理相映的深意和理趣。

事实证明,学生在赏析言语形式的过程中领悟言语内容,在领悟言语内容的过程中提升了对言语的鉴赏,体会到语言浸润着作者的情思,闪烁着客观事实与思维的结合之美,实现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

(二)有效利用价值背景,探究作者创作初心,精准把握作品主旨、发掘作品深度。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必须与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 ③

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在“披文入情,主旨体悟”板块提供给学生刘禹锡当时被贬经历的详尽资料,与学生一起从背景资料中发掘作者当时的处境、心境、言行等可感知的价值点,助学生对作者的高尚品行进行探究,同学们最终体会到文本中《陋室铭》笔下借陋室“景幽雅” “人儒雅” “事高雅”传达出作者在逆境中“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怀。在阅读背景材料中,同学们还从当时讽刺权贵的桃花诗《再游玄都观》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中探究出刘禹锡有面对强权毫不妥协的铮铮铁骨和旷达的情怀,拓展了阅读的深度,获得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也证实了个性化的阅读能带来多方面有价值的阅读感悟,深化作品的意义。

(三)掘值“1+X”群文阅读,实现智慧链接,将阅读推向深广,终得素养全面提升。

解读经典古诗文,感受文字之美、写法之巧、思维之深、思想之美、审美之雅,从作品中获得文学、思维、精神等多层给养,助力生命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种方面尝试由课内到课外深广阅读的探索。

1.用好“1+X”阅读,实现“从你的全世界经过”。即让学生在课内文本解读后阅读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通过探秘作者的人生、见证作者的心路历程等助学生读懂作者的情怀和初心,实现对作品的主题解读更精准、深入,也以此为学生提升读作者更多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打下基础,获得审美体验和思想的浸润。

如在学习《陋室铭》后,我让同学们继续读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诗歌《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提醒学生结合背景分别探究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情怀。前者是作者与《陋室铭》同一时期即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中大胆直言“秋日胜春朝”,眼中是“晴空一鹤”生机之景,“诗情碧霄”更显洒脱。后者为作者结束23 年的被贬生活归来之作,末尾两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显出豁达、振作。同学们通过刘禹锡课内和推荐作品的阅读体会,深刻感知了作者在人生中遭遇逆境时一如既往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助学生铸成战胜自己人生挫折的利器,抵抗生命的风雨。

又如在教学完杜甫的《望岳》以后,我推荐同学们读杜甫的两外外两部作品《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鼓励孩子们找出三部作品的异同。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作者从“明丽进取”到“沉郁感伤”的变化,体会到个人境遇和时代的盛衰紧密相连,感悟到杜甫作品中永恒不变的是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实现了家国责任和担当精神的树 。同学们获得杜甫作品的解读钥匙,提升了鉴赏力,情操得到陶冶。

2. 用好“1+X”阅读,发掘穿越时空的坚守,植根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铸成有力的生命屏障。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回眸历史,古仁人在穿越时空的坚守中接力前行,守望相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仁人们在作品中共有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情的探究,学生可以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培植精神的土壤。如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自古有先师孔子在《论语》中对弟子颜回“一箪食、一豆羹” “不改其乐”的赞赏之语“贤哉,回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著书自娱,忘怀得失”的自述;唐刘禹锡在作品《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旨,都彰显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让人深受触动。阅读这些文字,可以激发同学们思索并树立当今物质条件优越之时该坚守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莲说》一文促就了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君子文化”的探索和传承意识。对君子的论述之语由来已久,如“君子优则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学生在解读这些论述中会深入对君子品质的了解,获得君子人格的浸润,也获得解锁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排除万难、追求理想的积极进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等的文化密码,助力培养自我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3.用好“1+X”阅读,习得写作之法,启悟写作真谛,提升思维品质。

写作在表现感性生活中体现一种内在的逻辑美。写作的过程和谋篇布局的构思就是一道道思维的风景。 ④ 自古以来,古人在作文时便或在语言上字斟句酌,意蕴丰富;或作比思辨,渗透哲思;或托物言志,含蓄深刻;或虚实结合,意境悠远……无一不闪烁着思维的光芒。

在学习完《陋室铭》《爱莲说》后,为帮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写作构思,体会此种写法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充满联想的思维过程,感悟古人对万物真正的“心赏”之态,我带领同学们阅读托物言志类的作品于谦的《石灰吟》和选自本册书配套自读课本中苏轼的《徐州莲华漏铭》,同学们运用课内习得读此类文章应从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物”的特点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的方法探究这两部作品的主旨,从《石灰吟》中发掘出作品借石灰表达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也体会到苏轼借莲华漏表明自己信奉的公正的为官之道,体会托物言志使抽象的志向具体可感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写作打下基础。为反馈阅读效果,同学们通过“借某一具体事物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的拓展小练笔呈现出自我的思维之美、思想之美,实现审美创造。

一线教师的学识和胆识,是语文学习生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⑤让阅读走向广阔与深邃,让学生的阅读得到引领、素养得到培养,让思维得到启发,让思想受到浸润,让情操得以陶冶,让文化得以传承,让审美得以升华……深广阅读探索,路漫漫其修远,我践行在路上!

参考文献:

①⑤ 戚成林,发展核心素养,享受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5

② 于丹,有梦不觉人生寒,于丹国学美文,2016.3

③ 黄厚江,你可以这样教阅读,2014.6

④ 黄厚江,你可以这样教写作,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