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质高效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探讨
刘璐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定位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连接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既承担着传承农耕文化、非遗技艺、乡土习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也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凝聚乡村共识的时代任务。从乡村振兴战略来看,产业兴旺是基础,文化振兴是灵魂,唯有通过高质高效的文化工作,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实现乡村发展“形神兼备”。
二、高质高效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措施
1.以“精准化需求对接”为前提,破解“供需错位”难题
线上通过乡镇政务微信、问卷星等平台发布文化需求调研表,重点关注不同年龄层(如老年群体偏好戏曲、中青年关注技能培训)、职业群体(如返乡创业青年需要电商讲座)的差异化诉求;线下依托村“两委”、文化志愿者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文化微心愿”,建立《乡镇群众文化需求清单》。山东某乡镇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妇女对“手工技能培训+产品展销”需求强烈,据此策划“乡村巧娘”手工市集活动,既教授刺绣、编织技艺,又对接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实现文化服务与增收赋能结合。政府统筹整合文化资源,列出包含文艺演出、技能培训、非遗体验、理论宣讲等内容的“文化菜单”,由村集体或群众根据需求“点单”,如湖北某乡镇推出“文化大篷车”,根据各村“点单”配送戏曲专场、农技课堂等,避免“送非所需”。针对乡镇特色产业(如茶叶、水果种植),嵌入“文化+实用”内容,例如在茶文化乡镇开展“茶艺技能大赛+茶叶电商培训”,在文旅特色村组织“民宿服务礼仪培训+乡村旅游推介会”,让文化服务既“走心”又“实用”。
2.以“资源整合与活化”为核心,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统筹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推行“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例如将农家书屋升级为“乡村书房+电商直播基地”,白天作为阅读空间,晚上开展农产品直播培训;利用村文化广场建设“百姓大舞台+非遗展示区”,日常用于广场舞、健身活动,节庆期间举办民俗表演、非遗手作市集。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传统村落等特色空间,打造文化地标,如浙江某古镇将闲置祠堂改造为“乡贤文化陈列馆+村民议事厅”,既展示乡贤事迹、传承家风文化,又作为村民协商议事场所,提升阵地利用率。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库”,分类收录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乡贤、返乡创业青年等,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能人评选”“非遗技艺传习班”等,激发人才活力。例如陕西某乡镇邀请退休教师担任“村史讲解员”,组织返乡大学生拍摄“家乡非遗”短视频,通过抖音等平台传播,带动本土文化“破圈”。聚焦乡镇特色文化符号(如方言、民俗、特产),打造专属文化 IP:云南某少数民族乡镇将“火把节”升级为“火文化旅游节”,融入民族歌舞、传统体育、特色美食展销,形成“节庆 IP+ 乡村旅游”产业链,年吸引游客超10 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
3.以“载体创新与融合”为路径,提升文化活动“吸引力”
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将乡村庙会转化为“民俗文化节+农产品市集”,在保留祭祀、戏曲等传统环节的同时,增设直播带货、亲子游戏区,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将农村红白喜事习俗与“移风易俗”结合,推出“新式乡宴礼仪培训”“集体婚礼”等活动,既传承文化又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例如在乡镇文化站设置“数字农家书屋”,配备触屏一体机,提供电子书、农技视频、线上非遗课程等资源;通过“云端村晚”直播乡村文艺节目,让外出务工人员“云端”参与家乡文化活动,增强情感联结。围绕乡镇主导产业设计文化活动,形成“以文促产、以产兴文”循环:江苏某葡萄种植大镇举办“葡萄文化节”,融合采摘体验、葡萄酒品鉴、田园摄影展等,推动葡萄销量增长 30% ,同时催生“葡萄主题民宿”“葡园研学”等新业态。培育“群众自组织+文化微创业”模式,支持民间手艺人成立工作室,通过文化活动展示作品、对接订单,实现文化参与与经济收益“双促进”。
4.以“机制保障与长效”为支撑,筑牢文化工作“根基”
强化乡镇文化工作考核,将群众文化满意度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开展,例如广东某乡镇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 10 元标准设立“乡村文化创新基金”,用于扶持群众自组织活动;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例如委托文旅公司策划乡镇旅游文化节,提升活动专业化水平。搭建“乡贤文化基金会”“企业帮扶文化项目”等平台,引导乡贤捐资建设村文化礼堂、企业赞助乡村体育赛事,例如浙江某乡镇乡贤捐资建设“乡村非遗工坊”,免费为村民提供技艺培训与产品展销场地;鼓励高校、社会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结对帮扶,如某高校艺术学院与乡镇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定期送文艺演出、设计乡村文化墙。培育村文化理事会、文艺兴趣小组等自治组织,推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例如江西某村由村民自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主导策划“重阳敬老宴”“新春村民运动会”,群众参与度提升至 80% 以上。
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乡镇配备专职文化干事,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2 名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提升计划”,定期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参加线上策划培训,提升活动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能力。对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村民、优秀文化自组织给予荣誉表彰(如“乡村文化之星”评选)、资源倾斜(如优先使用村文化阵地、推荐参加县级展演),例如四川某乡镇对年度活跃度高的广场舞团队,奖励活动服装、音响设备,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结语:
新时代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绝非“面子工程”,而是关乎乡村振兴成色、农民生活品质的“里子工程”。唯有以群众需求为“指南针”,以资源整合为“工具箱”,以创新融合为“动力源”,以长效机制为“压舱石”,才能让乡镇文化真正“热”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文化与产业、科技、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乡镇群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文化创造者”,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乡村最动人的风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浅谈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J].文化产业,2020(11).
[2]苏峥.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3).
[3]陈劲.试论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J].教育科学发展,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