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绿色评价方法探讨
李珂 翟旺生
中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1
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在各种决策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预计或者评价这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后果,并将它们相互比较,从而指导今后的决策,是目前面临的非常实际和紧迫的问题。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跨区域、多种类的特点,单一部分的环境监测和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需要建立更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评价方法。全生命周期环境绿色评价方法能动态追踪产品或服务全流程的环境影响,慢慢成为连接环境管理和产业实践的重要工具。
一、全生命周期内涵
全生命周期是事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框架,它打破阶段分割的局限,建立基于过程联系的整体认识和管理方法。这个体系从事物开始的时候算起,包括要素聚集、形态变化、功能发挥、价值变化,直到最后衰退或更新的所有阶段,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连续,不是简单地把各阶段加在一起[1]。它本质是通过准确把握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需求,让资源配置、过程控制和价值实现一起变好,确保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适应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全生命周期还体现在主动应对变化,通过不断反馈信息和调整过程,预测和避免潜在风险,及时抓住发展机会,让事物从开始到发展的全过程都保持有序和有效,形成闭环管理和发展模式,主要目的是让事物在整个过程中创造最大价值,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负面影响,建立系统、动态、有效的发展体系。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绿色评价核心方法
(一)全阶段环境数据收集与整合方法
数据是环境绿色评价的基础,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数据收集需覆盖研究对象的所有阶段,且需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可追溯性。该方法的核心是确定“数据边界”和“数据类型”,前者明确评价的阶段范围(如是否包含原材料运输阶段),后者则区分能耗数据、污染物排放数据、资源消耗数据等类别[2]。
为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可采用“分层抽样+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产量稳定、工艺成熟的环节,采用分层抽样法获取周期性数据;对能耗波动大、污染物排放不确定的环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获取动态数据。同时,需建立数据校验机制,通过交叉比对(如不同监测设备的数据对比)、逻辑验证(如能耗与产量的关联性验证)剔除异常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二)多维度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是量化环境影响的核心工具,需围绕“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影响”三个维度构建,确保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指标设计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原则:科学性要求指标含义明确、计算方法规范;可操作性要求指标数据易获取、计算难度低;针对性要求指标能反映研究对象的行业特性(如化工产品需重点设置有毒污染物排放指标,新能源产品需重点设置资源回收利用率指标)。
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对应上述三个维度,二级指标则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例如,“资源消耗”一级指标可细化为“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水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等二级指标;“污染排放”一级指标可细化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二级指标。同时,需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 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指标对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避免主观因素过度干扰。
(三)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量化与分析方法
在完成数据收集和指标构建后,需通过量化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环境影响结果”,核心是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结合行业基准值和评价标准,计算各阶段、各指标的环境影响数值。该方法的关键步骤包括“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清单分析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按指标体系分类整理,形成标准化数据清单;影响评价是通过模型计算(如生态毒性模型、全球变暖潜势模型)将清单数据转化为具体的环境影响值(如全球变暖潜势值、生态毒性值);结果解释是对比评价标准和行业均值,识别环境影响热点环节(如某产品生产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的 60% ,则该阶段为热点环节)[3]。
在量化过程中,需注意“数据归一化”和“影响加权”:数据归一化是将不同单位的指标数据转化为统一维度(如将能耗、水耗均转化为“环境影响指数”),便于综合评价;影响加权是根据指标权重计算综合环境影响值,公式为“综合环境影响值=Σ(某指标环境影响值 × 该指标权重)”。通过该方法,可清晰呈现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分布,为绿色改进提供量化依据。
(四)动态评价与持续优化反馈方法
全生命周期环境绿色评价并非一次性工作,需建立“动态评价+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适应研究对象的生命周期变化(如产品工艺升级、使用场景拓展)和环境标准的更新(如排放标准加严、环保政策调整)。动态评价的核心是设定“评价周期”和“更新触发条件”:评价周期可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命周期长度确定(如短期产品每 1 年评价 1 次,长期工程每 3 年评价1 次);更新触发条件包括工艺重大调整、环境标准更新、用户反馈问题集中等,当触发条件满足时,需立即启动重新评价。
持续优化反馈则是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措施,通过“影响-措施”对应机制,针对环境影响热点环节制定优化方案。例如,若评价发现某产品废弃处置阶段的固废回收率低(仅 30% ),可制定“改进回收工艺”“推广再生材料使用”等措施;若生产阶段能耗过高,可采取“设备节能改造”“工艺优化”等方案。同时,需建立优化效果验证机制,通过下一次动态评价对比优化前后的环境影响值,判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形成“评价-优化-再评价”的持续改进闭环。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复杂、资源约束持续趋紧的背景下,贯穿全流程的环境绿色评价方法,不仅为精准识别各阶段环境影响、科学量化生态负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在衔接环境管理与产业实践、引导企业绿色决策、助力政策制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它打破了传统末端治理与单一环节评价的局限,通过动态追踪与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以及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三、结语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和资源约束不断收紧的大环境中,环境绿色评价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既为准确辨识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依据、生态负荷的科学量化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更是在连接环境管理和产业实践,指导企业的绿色决策,帮助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中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其突破传统末端治理和单一环节评估的限制,以动态追踪和持续优化闭环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和环境风险高效控制,这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白登辉,王希文,杨志锋,等. 民用建筑绿色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电气,2023,42(07):20-23.
[2]刘巍立,王超,王琼琼,等. 极端气候区建筑结构全寿命期绿色评价体系[J].南方建筑,2023,(01):19-26.
[3]郭瑱祎. 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研究[J].绿色科技,2020,(18):158-159.
作者简介:李珂(1993.11--),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咨询、环保评价及绿色认证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