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治的策略探讨
翟耀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 2225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实施,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要求从 “知识传授” 转向 “能力与品格培育”[1]。然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存在始终是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阻碍 —— 这类学生虽无智力或生理障碍,却因多种因素导致语文学习成效低下,且常伴随心理层面的适应性问题。从核心素养视角探究其心理发展特点,不仅能为学困生转化提供理论支撑,更能推动语文教学回归 “育人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于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在灌南县3 所小学开展,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施过程如下:
组建研究团队:由 10 名语文教师、2 名心理教师及 3 名教研员组成跨学科团队,明确分工与研究目标;
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核心素养解读、学困生心理学等专题学习 15 次,形成 3 万字学习笔记,夯实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设计涵盖学习动机、情绪状态等 4 个维度的问卷,面向 3-6 年级 150 名语文学困生及 30 名教师发放,回收有效问卷 286 份,采用 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
心理与行为训练实践:选取 80 名学困生开展每周 2 次的 “学习效能提升小组” 活动,持续 1 学期;
深化家访与家校合作:完成 92 次全覆盖家访,建立 “家庭 - 学校” 心理档案,举办亲子阅读会 4 场、家长课堂 3 次;
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学困生辅导技巧培训 8 次,组织案例研讨 6 场;
成果推广:在区域内 5 所小学试点应用研究成果,跟踪评估效果。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理论界定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语文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以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为三大支柱 [1]。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强调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6]。这一导向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提升,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能力发展。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界定与成因
本研究将小学语文学困生定义为:语文成绩持续低于年级平均水平 15% 以上,排除智力障碍、生理缺陷等因素,且具有转化可能性的学生。从调查数据看,其成因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缺失 42.3%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28.7% )、教师关注不足( 19.5% )等。核心素养背景下,这类学生的 “困境” 不仅是知识掌握的不足,更体现为核心能力发展的滞后。
三、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调查结果
(一)学习动机弱化,与核心素养要求脱节
核心素养强调 “自主发展”,但调查显示, 67.5% 的学困生表示 “对阅读、写作无兴趣”,仅 12.3% 能主动完成拓展任务。 73.1% 的学生 “不清楚为什么学语文”,学习目标多停留在“应付考试”,缺乏对语言运用价值的认知,与 “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素养要求严重脱节[2]。
(二)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抗挫性差
58.9% 的学困生因 “怕被老师批评”“完不成作业” 产生持续焦虑, 69.4% 遇难题时“直接放弃”,仅 8.7% 会主动求助。这与核心素养中 “社会参与” 所要求的 “责任担当”“问题解决能力” 形成鲜明反差,情绪问题成为其学习发展的重要障碍 [3]。
(三)自我认知偏差,自信心低下
78.2% 的学困生认为 “自己天生学不好语文”,存在明显的 “标签化” 自我否定;61.5% 对 “能进步” 持怀疑态度,缺乏成功体验。这种消极自我认知使其难以形成核心素养所需的 “终身学习意识”,陷入 “学不好 — 不愿学” 的恶性循环 [4]。
(四)社交适应被动,互动参与不足
53.6% 的学生 “害怕被老师提问”, 47.8% 在小组学习中 “从不发言”,担心被嘲笑。核心素养强调 “合作探究”,但学困生的社交退缩直接影响其语言实践与思维碰撞,阻碍 “文化基础” 的积累与 “社会参与” 能力的发展 [6]。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矫治策略
(一)个性化心理与行为训练,激活内在动
基于学困生心理特点,设计分层训练方案:
学习动机激活:结合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阶梯式任务”,如低年级开展 “绘本创编”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高年级组织 “时事评论” 提升思维品质,累计完成特色任务 320 项,82% 的学生参与兴趣明显提升;
情绪管理培养:通过 “情绪温度计” 记录、“挫折情景模拟” 活动引导学生识别与调节情绪, 85% 的学生焦虑水平显著下降;
自我认知重塑:建立 “成功档案袋” 收集点滴进步,开展 “优点轰炸” 同伴互评活动,帮助学生重建自信 [3]。
(二)深化家校协同,构建支持体系
精准家访:建立 “家庭环境 - 学习习惯 - 心理状态” 三维记录表,针对留守儿童设计 “亲情阅读卡”,通过亲子共读强化情感联结;
多元互动:线上开设 “家长微课堂”,推送学困生辅导技巧;线下举办 “亲子共读会”,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180 人次家长参与,家庭阅读时长平均增加 40 分钟 / 周 [4]。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学实践
专题培训:聚焦 “核心素养与差异化教学”“儿童心理学基础”,组织教师撰写反思报告60 篇,提升策略应用能力;
教研共同体:建立 “学困生案例库”,每周开展 “诊疗式” 研讨,提炼有效策略 48条, 90% 的教师能熟练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 [5]。
五、研究成果与推广应用效果
(一)主要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形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特征白皮书》,明确心理特点与素养发展的关联;
实践成果:构建 “心理干预 - 教学适配 - 家校协同” 三维矫治模型,编制《学困生转化指导手册》,为一线教学提供操作方案。
(二)推广应用成效
学生层面:试点班级学困生语文平均分提升 23.6 分, 82% 的学生表示 “对语文学习有信心”,课堂参与度提高 50% ;
教师层面:3 项优质课例获市级奖项,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与辅导能力显著提升家校层面:家长满意度达 94% ,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协同” 的良好氛围 [2]。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特点呈现 “动机 - 情绪 - 认知- 社交” 的联动性缺陷,教育矫治需立足素养培育目标,通过个性化心理训练、家校协同支持及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合力。研究存在样本局限于城区学校的不足,未来可扩大范围,结合信息技术开发 “学困生心理测评系统”,提升矫治精准度,为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 王海燕,李伟。核心素养导向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1):23-27.
[3] 张明,刘芳。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资本的培育路径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2):56-60.
课题立项号:23A16YWLYG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