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究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如何实现一体化有效管理

作者

周斌

上海城建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92

引言: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部分,涉及供水、排水、防涝及环境保护等多个环节。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分散、信息不畅、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实施一体化管理能够整合各环节资源,提升工程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符合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及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一、城市给排水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工程品质

一体化管理在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实现统一规划、施工标准化与智能化监控,能够显著提升整体工程品质。在施工环节,采用统一施工规范和管网设计标准,可有效减少管道漏水、堵塞和接口不严密问题。在运行阶段,智能水质监测和压力监控系统可连续记录每日水质和管网压力变化,有效发现异常并及时维护。高品质工程保障居民日常饮用水安全,延长管道和泵站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优质工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有助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1]。

(二)促进工程进度与资源优化

综合管理协调施工计划、材料供应和人员调配,减少重复施工和资源浪费。多个项目同时推进时,信息化调度平台可安排每日施工任务和人员轮班,保证施工现场有序进行。统一管理便于集中采购管材、水泵和阀门设备,确保施工进度稳定。合理安排施工和维护资源可缓解施工现场拥堵,提高作业安全性。资源和进度优化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提高管理效率,为城市给排水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三)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一体化管理兼顾供水、排水、防洪及环境保护功能,实现多系统协同运行。管网布局优化、信息共享和应急预案制定增强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智能化监控和数据分析可实时显示水源、水质和管网运行状况,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系统运行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综合功能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整合和持续优化。

二、排水工程中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措施

(一)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城市给排水工程可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将规划、施工、运营等职能整合,明确各部门责任与信息汇报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用于记录工程进度、材料使用和管网运行数据,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层通过日常调度和月度绩效考核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施工延误或材料短缺问题[2]。统一管理减少信息孤岛和重复沟通,提高各环节协作效率。在一次大型市政排水改造项目中,信息化平台调度 50 余名施工人员和上千件管材,实现施工任务按计划完成,管理透明化,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二)改进工程设计理念

设计阶段将供水、排水、防洪和环境保护统一考虑,优化管网走向、管径和节点布局。采用智能化设备,如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压力调控系统和远程阀门控制,使系统在运行中可实时掌握水质和压力变化。绿色设计理念鼓励使用耐腐蚀材料和节能泵站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统一设计标准减少后期修改和重复施工,提高施工效率。某市新建小区给排水工程中,设计阶段统一管径和阀门类型,使施工期缩短三个月,同时降低泵站能耗和日常维护工时。

(三)强化施工与运行管理

施工阶段利用数字化监控和质量管理系统,实时记录施工进度、管材使用量及接口质量,确保工程符合设计标准。运行阶段建立日常巡检、智能监控和应急处理机制,对水压异常、水质变化或管道泄漏进行快速响应。操作人员经过定期培训,熟悉标准化流程和应急操作。实际应用中,某城市管网改造项目设立监控中心,每天巡检 200公里管网,发现小型泄漏及时处理,保证居民稳定供水和排水,降低管网事故发生率,提高城市供排水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性。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技术应用不足

目前许多城市给排水工程在信息采集、智能监控和数据分析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导致管网运行异常和故障处理响应滞后。智能化设备覆盖不均,水质监测和压力调控手段有限,管道泄漏或水压异常难以及时发现。应用物联网传感器、远程阀门控制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管网状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智能管理有助于提前发现隐患,优化维修安排,保障供水安全,同时减少突发事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二)管理制度与协作不完善

在工程管理实践中,部门分工模糊、信息沟通滞后成为常见问题,影响施工、设计和运行环节的协同。不同单位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流程分散,降低了工程执行效率。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明确职责和信息上报流程,同时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可提高各环节衔接效率。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施工记录、管网数据和监控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有利于减少重复工作和错误,提高管网安全和服务质量。

(三)人才与资金保障不足

城市给排水工程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管理能力不足的困境,智能化系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管网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设备更新。实施系统化人才培训计划,提升智能化设备操作和管理水平,并保障项目资金,能够支撑管网标准化运维和故障快速处理。完善的人才与资金体系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提升供排水服务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改进建议

为提高城市给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应推广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实现施工、运行和维护环节数据共享和远程监控。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纵向管理与横向协调结合的考核体系,提升工程执行能力[3]。增加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保证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同时,保障资金投入用于智能设备应用、管网改造和系统升级。标准化流程的完善能够实现管网高效运作、水质稳定和应急响应及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可靠供水服务。

四、结论

城市给排水工程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品质、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式、科学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的施工运行管理,使工程在施工、运行和维护各环节都能协调运作,减少资源浪费和故障隐患。技术应用、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和资金保障仍存在不足,需要推广智能化监控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整体来看,一体化管理为城市供排水系统提供了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基础,有助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确保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与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郭栋. 给排水工程中基于 PDMS 的一体化设计应用[J].石化技术,2025,32(05):190-191.

[2] 陶成成. 节能给排水技术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9):121-123.

[3] 兰骅昊.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水务给排水设计要点及发展方向研究[J].居业,2023,(07):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