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析

作者

安晓青

广东中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 524400

引言: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然而,施工过程中仍存在管道安装不规范、接口密封不严、管材及配件质量不达标等现象。同时,设计方案与现场施工实际条件存在差异,施工单位在工期和成本压力下可能简化工序或忽略检查环节。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维修和返工成本,也制约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现状及技术应用

(一)给水设备安装的新技术

现代建筑给水系统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与使用性能。材料方面,高强度、耐腐蚀、环保型管材逐渐取代传统金属管,不仅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还减少了施工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工艺上,模块化安装和预制管件广泛使用,结合机械化辅助设备,可缩短施工周期并提高接口精度。同时,施工单位开始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前三维模拟,提前规划管线走向,识别潜在冲突点并调整布局,减少现场返工和施工误差[1]。这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给水设备安装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保障工程按期完成,提高建筑使用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排水系统的创新设计与施工

排水系统施工设计正朝着雨水利用、废水处理和整体规划方向发展。屋顶雨水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在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得到推广,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水处理方面,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及小型生态处理装置被应用于住宅小区和商业建筑,提升废水处理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整体管线布局强调流量控制和合理坡度设计,与建筑结构紧密结合,确保排水顺畅、节能且安全。排水系统施工中,管材选择和接口密封处理尤为关键,合理的设计与施工不仅改善排水功能,也便于后期维护和管理,提高系统耐久性,降低维护成本,为城市建筑绿色施工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程信息化与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信息化在给水排水工程中应用广泛,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利用 BIM 模型进行三维管线碰撞检测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施工方案。智能监测设备能够实时记录管材安装、焊接质量及施工进度,为工程提供可追溯数据。信息化管理还可实现施工标准化操作,减少人为误差,优化资源调配和施工工序安排,提高施工效率。通过数字化平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远程监控施工现场,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同步提升,为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提供可靠、安全、高效的施工保障,同时促进绿色施工理念的落地。

二、施工质量问题及根源分析

(一)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中,管道安装不当和材料质量不达标是最常见的问题。管道安装不当通常表现为接口松动、坡度不均、固定不牢固或支撑间距过大,容易引起漏水、堵塞或管道变形,影响系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材料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劣质管材、阀门和配件,这类材料强度低、耐腐蚀性能差,会缩短工程使用寿命。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格,监督检查不到位,也加剧了上述问题,施工单位在工序安排、质量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中存在疏漏,使整个系统的施工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增加后期维护和返修成本,降低工程可靠性[2]。

(二)设计与施工实践的差异

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实际条件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设计中管径选择、管线布置与现场空间、承重结构或设备位置不完全匹配,导致施工难度增加。施工单位在工期紧张和成本压力下,可能缩短管道安装固化时间、减少检验环节,或在隐蔽工程检查上流于形式。这些操作会留下质量隐患,如接口渗漏、坡度不符或管道支架松动。设计与施工的不一致性不仅增加施工风险,也降低了新质材料和技术的应用效果,使给水排水工程难以达到高质量标准,影响工程长期稳定运行和维护效率。

(三)质量问题的根源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缺陷和施工阶段操作不规范。设计阶段若缺乏科学论证或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会增加现场施工难度,导致管线布局、坡度设计或支撑系统不合理。施工阶段若标准执行不到位、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或监督检查不严格,会产生接口漏水、管材损坏、坡度不均等问题。设计与施工环节的缺陷叠加,使工程容易出现质量隐患,不仅增加后期维护成本,也影响系统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提升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标准化施工流程

标准化施工流程是提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可减少施工偏差、降低返工率,提高工程可靠性。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应对方案编制、管道安装、隐蔽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某大型住宅小区的给排水工程采用统一施工规范,明确每一段管道的支架间距、接口固定方式和坡度要求,并建立工序验收记录台账[3]。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均需经过专业监理人员检查并签字确认,确保每根管道、每个接口符合设计和质量标准。通过标准化流程管理,施工单位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误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和密封性能,缩短施工周期,同时为后期运行维护提供可靠依据,使工程质量稳定可控。

(二)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

利用数据驱动的管理方法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提高施工质量可控性。施工单位通过采集现场管道安装、焊接、接口密封和材料检测等数据,结合 BIM 模型进行三维施工模拟和碰撞检测,提前识别潜在问题。在一座办公楼排水系统施工中,施工团队使用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管道位置、坡度和接口密封情况,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发现某段管道坡度不足后,及时调整安装方案,避免了后期返工和堵塞风险。数据分析还能用于优化施工方案、指导施工调度,并建立质量数据库,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参考,实现施工流程持续改进,提高工程精度和整体可靠性。

(三)技术培训与人才建设

施工质量提升离不开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管道安装、材料性能识别、施工规范执行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可显著提高施工操作水平。某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针对施工人员开展了 BIM 操作、管道接口施工规范及环保材料使用培训,并结合实际施工演练,让工人掌握新型管材安装要点和智能监测设备操作方法。施工单位还建立了技术交底和经验分享机制,定期总结施工案例和问题处理方法,强化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持续培训和人才建设,施工人员能够熟练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和信息化工具,有效保障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从源头降低隐患,提升系统耐用性和施工效率。

四、结论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寿命。本文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管道安装不规范、材料质量不达标以及设计与施工偏差等主要问题,指出其根源在于设计缺陷和施工操作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采用标准化施工流程、数据驱动管理以及技术培训与人才建设的策略。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精度、保障管道密封性和系统稳定性,实现工程质量可控和持续提升,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高质量、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志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思考[J].新城建科技,2024,33(04):141-143.

[2] 许国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及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0):31-33.

[3] 胡思维.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04):12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