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刘盼盼
东北电力大学 132012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时空限制,在信息传播和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短板,而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此形势下,深入探究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路径意义重大。为此,本文专注于该育人路径,先分析其工作在教育空间、方式、内容及对象上的新特征,阐明网络思政育人在拓宽教育覆盖面、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后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辅导员网络素养欠缺、教育内容质量不高、网络平台利用不足、家校社协同机制缺失以及网络环境复杂等。最后提出对应路径,包括提升辅导员能力、优化教育内容、整合平台资源、构建协同机制和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网络环境,以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
前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教育领域也深受其影响。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重塑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互动的方式。这一变革既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海量资源与广阔平台,也使其面临信息繁杂、学生思想引导难度加大等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平台开展高效育人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探究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的特征
1.1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与拓展性
传统高校思政工作主要局限于课堂、班会、办公室等实体空间,交流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打破了这些限制,辅导员借助各类社交平台、教育 APP、直播软件等,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无论身处校园内外,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随时参与思政学习与交流,实现了教育空间从现实到虚拟、从校园到社会的全方位拓展,极大地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1.2教育方式的互动性与灵活性
新媒体平台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单向输出的模式,构建起师生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交流的新格局。辅导员可以通过线上问答、小组讨论、投票、直播连麦等形式,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困惑与需求,学生也能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育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座、授课,短视频、H5 页面、线上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不断涌现,以契合学生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使思政教育更加灵活生动。
1.3 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时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海量的资讯瞬间可达。辅导员能够及时获取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焦点问题,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如结合重大会议精神、抗疫事迹、科技创新成果等开展思政教育,让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充满新鲜感。此外,丰富的网络资源还涵盖了历史文化、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多领域知识,辅导员可以按需整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4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辅导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工具,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以及思想倾向等。基于这些数据,辅导员能够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推送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需求。
2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拓宽思政教育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传播范围有限。新媒体时代,网络打破了这些壁垒。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思政教育内容能够迅速传播,覆盖到每一位拥有网络终端的学生。即便是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学生也能随时随地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参与线上学习和讨论。这种广泛的覆盖面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让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能够更深入地触及学生内心。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度
新媒体丰富多样的形式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以往枯燥的理论知识,如今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互动性强的 H5 页面、沉浸式的虚拟场景等呈现出来。这些新颖的形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兴趣,便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思考、讨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3促进教育内容更新,紧跟时代步伐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发展动态。这些新鲜的素材可以及时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中,使教育内容紧密贴合现实生活。例如,在重大政策发布、国际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迅速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让思政教育始终保持时代性和鲜活性。
2.4实现精准化教育,满足个性需求
大数据技术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产物,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思想动态等数据,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基于这些个性化信息,教育工作者可以制定差异化的思政教育方案,推送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推送相关的心理调适思政课程;对于有职业规划困惑的学生,提供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效果。
2.5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构建良好关系
新媒体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构建起更加平等、便捷的沟通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困惑和诉求,辅导员也能及时给予回应和指导。这种频繁且深入的互动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又能为思政教育营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引导,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社区的志愿服务精神等,都未能很好地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之间缺乏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难以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结语:
概而言之,据上文分析可知,在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明确了其教育空间开放性、方式互动性等特征,指出当前存在辅导员网络素养不足、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辅导员网络素养与能力、优化教育内容、整合网络平台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网络环境等一系列育人路径。展望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革新,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需不断探索创新。一方面,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如利用人工智能个性化推送思政内容;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只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郝雅芳,张冠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5):192-196.
[2]詹琦,景天.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思考[J].大学,2023(3):53-56.
[3]马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途径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22(3):94-97.
[4]蔡黎,尹秀秀.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10):169-172.
[5]詹琦,景天.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思考[J].大学,2023(3):53-56.
[6]张文智,马会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98-102.
姓名:刘盼盼 性别:女 籍贯:辽宁凌海 出生年月:1991.04.17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 专业或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全称:东北电力大学 单位所在省市邮编:1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