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段素红 李玉菡 李红 刘会兰 杨娟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六中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石家庄市栾城区张家庄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其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引领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并高效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促进青少年成长质量提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这一价值观具体涵盖了诸多方面,主要是为了基于理论层面实现对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支持,从哲学角度分析,其属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延续与继承,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提倡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和青少年成长需求相符;基于心理学层面,青少年阶段属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依托科学的指引及培育,能够使其树立正确、优良的三观价值理念;从社会学角度来讲,青少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会对社会发展的质量及稳定性起到直接影响 。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教育路径
1.思政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借助系统性的思政课程教学,为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不但要实现对价值观理论的细化剖析,也应涵盖具体的案例及探讨,便于学生更有效、直观地理解与分析,包括可以引入英雄模范事迹与社会热点实践等,将其和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再为学生讲解,使其深刻感受与理解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理念,同时,也要关注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除考查学生知识记忆与吸收情况,也要对其日常生活中践行价值观的情况进行评估,便于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内化与吸收。
2.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应该定期围绕特定主题组织班会活动,以推动价值观的培育进程,活动的内容需要覆盖法治意识培养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依托合作学习、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悟相关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或者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在班会活动中分享经验与成长感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其树立优良的三观价值理念[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理论付诸于实践,学校可以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参与到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包括劳动体验、志愿服务等,使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加深对价值观核心内容与精神的感悟,包括可以参加支教服务、社区清洁等志愿活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组织社会现象调查研究活动,促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批评性思维能力提升;依托劳动体验,使学生明确应珍惜劳动成果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引导其树立优良的勤俭节约意识。
(二)家庭教育路径
家长需要重视并积极开展价值观要求及内涵的了解与学习,明确其对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托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并认同这些价值观,并实现对价值观的有效内化,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优良道德品质与习惯等,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起到正面引导。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重视与孩子的及时沟通,了解并细化剖析孩子的真实想法,及其对价值观的看法及理解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鼓励其大胆质疑,在孩子提出问题以后,家长应耐心聆听、细心解答,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引导。另外,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予以充足的尊重,包括尊重其兴趣与个性等,参考孩子真实情况,科学设计家庭教育方案,引导孩子详细理解并有效践行价值观,包括可以组织家庭会议以及亲子阅读等活动,或者和孩子一同观看一些教育价值较高的影视作品等,在促进家庭关系的同时,为孩子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社会教育路径
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青少年创设一个正面、积极的成长环境,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公益与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正面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强化其奉献与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举办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到助老扶贫、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社会中的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可以开设免费或者优惠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专属的开放通道,也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与展览活动,以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实现文化综合素养的提升;各媒体及网络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递,利用舆论引导等形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其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频繁出入的场所,应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包括可以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组织道德讲堂、法制宣传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优良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结语: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学校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基于理论层面对价值观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家庭教育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使其内化这些价值观;社会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这些价值观的舞台,对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孙翎,曲艺,李冠文.红色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构路径研究——以湛江市为例[J].成才,2024,(21):37-39.
[2]范文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4,(05):6-8.
课题项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4QSNSXYL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