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古诗趣讲小技巧
余永萍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 3320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有关学业质量的描述中就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要求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其中“喜欢”二字充分体现了兴趣是低段古诗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古诗文字的精炼和内涵的丰富,低段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又偏弱,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古诗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古诗课堂充满活力和能量。下面就来谈谈我是如何运用一些小技巧进行低段古诗教学的。
一、巧读诗韵
诗有诗的韵律,诗有诗的意味,在古诗教学中,教孩子读好古诗非常重要。读好诗一般包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三点中读出节奏和读出韵味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比较容易让课堂显得乏味。在教学《池上》时,我引导学生和我玩“我停你读”的游戏,规则是请学生和老师一起读诗,老师什么时候停了,学生就需要马上接上,看谁注意力最集中。我读时就故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停,引导学生接,如我读“小娃”后停顿,学生接“撑小艇”,我读“偷采”后停顿,学生接“白莲回”„„就这样在游戏中学生感受到了这首诗该有的节奏。在教学学生读出《池上》的韵味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怎样才是“撑小艇“,在学生感知小娃应该是个力气大的小娃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这个力气大的小娃撑小艇的样子读出来;第二句我带着学生抓住“偷”字先感知小娃的顽皮,再读出顽皮,诗韵就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读了出来。教学《登鹳雀楼》时,我采用师生合作趣味读,老师读整句诗,学生则跟读诗句的后三个字,让学生从听觉上确确实实地感知到诗中隐藏的韵律,当老师读“白日依山尽”,学生跟读“依山尽”时,古诗的韵律美学生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二、巧解诗文
由于古诗离我们现在的年代有些久远,所以低年级学生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难免有些难度。理解古诗意思的关键在于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如《池上》中的“踪迹“”浮萍“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结合这两组词的偏旁让孩子们进行有奖竞猜,猜猜这两个词大概与什么有关,学生兴趣盎然,并理解“踪迹”与脚和行走有关,“浮萍”与“水和植物有关,最后结合上学期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来理解到底何为踪迹;再结合浮萍的图片,理解浮萍就是一种长在水上的植物。解决了这两个难词,理解整首诗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巧用诗画
低年级的教材中,古诗内容一般都会配有精美的插图。利用好书中所配图画,也能为古诗教学的课堂添彩不少。如《池上》的插图中画出了浮萍往两边分开,形成的一条水上的道路,看图一目了然,就能清晰理解何为“浮萍一道开”,不需要老师的过度讲解。除了教材上的插图,巧用板画板贴也是促进理解古诗的小技巧,在进行《池上》教学时,我制作了小船的板贴来呈现“小艇”、还出示穿着古装的小男孩来呈现“小娃”,以及配上撑船的竹竿体会“撑”。教材上的插图和黑板上的板贴直观明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相辅相成地促进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学《登鹳雀楼》时,我首先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再将诗中写到的“黄河”“高山”“白日”以板画的形式一步步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说到哪种景物,我就板画哪种景物,我还会紧扣诗中的字眼,将画面画得准确且生动。如我抓住“依”字问孩子们:“这白日应该画得离高山近一点还是远一点呢?”学生品读完诗句“白日依山尽”之后,我再把白日紧依着高山而画。一个个字、一句句诗,慢慢品读,一幅生动的画面就再现了出来,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诗句,很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巧讲诗人
不论什么内容的古诗,讲的都是诗人的故事,如在教学中能带着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传达的情感。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讲诗人必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点,选择能促进理解诗句的点。如讲到白居易,我与孩子们分享了白居易被称为“诗魔”的原因,讲述了白居易将自己写的诗读给老人和小孩听并修改的故事以及讲解了他和我们的家乡“九江”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三个点让低年级的孩子们走进白居易,从而走进白居易的诗。
学习古诗对于孩子们了解我国灿烂文化,学习语言文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掌握古诗趣讲的小技巧,不仅能让老师教得轻松,还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04[2] 马舒婷.小学低段古诗教学浅论——有情有趣学古诗[J]语文教育,2019(22).[3] 张建文.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趣味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发展,2022(8).
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新课标下小学低段古诗“趣教”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JYW2023-02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