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百日咳患儿咳嗽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

作者

杨雪

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引言

百日咳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和显著呼吸系统症状的儿童常见急性感染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出现阵发性剧咳、呼吸暂停及低氧血症等并发风险,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危害更为突出。咳嗽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强度大,对患儿的呼吸、睡眠、营养及心理状态均构成显著影响,亟需在护理层面开展系统干预,以提升患儿恢复质量和临床护理水平。

1.百日咳与咳嗽症状概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典型临床过程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其中痉咳期为咳嗽症状最为显著的阶段。患儿在此期间出现阵发性剧烈咳嗽,常伴有鸡鸣样吸气声,严重时可致呼吸暂停、紫绀、呕吐,甚至诱发肺出血或脑缺氧。病原体通过气道黏附并释放毒素,引发黏膜充血、水肿及纤毛功能受损,致使分泌物积聚,刺激性反射增强,进一步加重咳嗽频率与强度。持续性剧咳不仅影响通气功能,还对心肺系统构成负荷,易导致继发感染或低氧血症,需进行综合性病理机制干预和个体化护理策略支持。

2.咳嗽症状的护理干预策

2.1 呼吸道管理

百日咳患儿在痉咳期常因痰液分泌增加与气道纤毛清除障碍,导致呼吸道阻塞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呼吸道管理需以维持通气通畅为核心。有效的体位引流应根据肺部听诊结果判断病灶部位,结合重力方向调整患儿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同时配合轻拍背部以增强引流效果。机械吸痰操作需严格控制负压强度及吸入深度,避免黏膜损伤和诱发反射性剧咳。对于咳嗽频繁伴痰液粘稠者,可根据医嘱使用生理性雾化吸入改善气道湿化状态,减轻黏稠度并缓解呼吸困难。室内空气管理亦是关键,需维持适宜温湿度(温度22℃~26℃,湿度50%~60%)以减轻呼吸道干燥和刺激。护理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患儿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及胸腹部起伏变化,及时识别呼吸窘迫征象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2 药物护理配合

药物护理在百日咳咳嗽管理中主要围绕镇咳、祛痰、抗菌及支气管扩张等方面展开,需依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制定合理护理配合措施。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或那可丁的应用需关注其适应证与禁忌证,严控剂量,避免过度抑制咳嗽反射而造成分泌物潴留。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吸入时需确保雾化粒径适中,护理人员需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心率、呼吸情况,以防药物引发心悸或震颤。抗菌治疗多基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应强化疗程管理与用药依从性,预防耐药发生与继发感染风险。口服及吸入制剂均需配合喂药技巧与心理安抚,提升患儿配合度。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记录需标准化,护理人员应依据病情变化及时反馈,协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3 生活护理措施

生活护理在百日咳患儿的整体护理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重点在于优化日常起居条件,协助机体恢复并降低症状诱发频率。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柔软、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如细碎瘦肉粥、蛋花汤及新鲜蔬果泥,避免冷饮、辛辣及黏腻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饮食安排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防止进食过饱诱发呕吐或咳嗽加剧。睡眠护理强调规律作息及环境静谧,夜间保持头高脚低体位,有助于减少夜间阵发性咳嗽的发生频率。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湿度适中并避免二手烟及灰尘等刺激物暴露。衣物选择应根据体温调控能力,避免过热或受凉引起体温波动。排便护理需关注便秘现象,适当补充膳食纤维及水分以维持肠蠕动,防止用力排便引发咳嗽反射,确保生活护理在症状控制中发挥协同支持作用。

2.4 心理护理干预

百日咳患儿在病程中常因频繁剧咳、反复不适和治疗过程产生焦虑、恐惧、抗拒等负面情绪反应,心理护理需以减轻情绪负担、增强安全感为核心目标。护理人员应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建立信任基础,例如通过眼神、语调及肢体动作传达关怀与稳定情绪,尤其在吸痰或用药等操作过程中需要持续心理疏导。针对年幼患儿,可运用绘本、安抚玩具或情境游戏等方式进行情绪引导,转移注意力,降低治疗相关抵触行为。对于患儿家长,应通过专业指导与情绪支持,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和照护信心,缓解因病情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护士需定期评估患儿情绪状态并记录行为反应,必要时联合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实施多层次干预,预防心理创伤与行为退缩风险,确保整体治疗过程中文心并重、身心同步恢复。

3.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3.1 护理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在百日咳患儿咳嗽症状的护理实践中,部分干预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标准化不足与响应延迟等问题。首先,部分一线护理人员对疾病特征认知不充分,导致咳嗽诱因识别不敏锐,咳嗽频率及严重程度评估存在主观性,影响干预的精准性。其次,呼吸道管理手段如体位引流与吸痰操作在实施中缺乏细化流程指导,护理动作不规范易引发不良反应。药物配合环节中,个体用药差异未被充分重视,药效观察与不良反应记录机制不够完善,影响整体治疗协同性。此外,心理护理环节常被边缘化,患儿情绪评估缺乏系统工具,护理人员心理干预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患儿身心并护的实际需求。部分家庭照护环节亦存在随访不足、指导缺位等问题,导致居家护理延续性较差,增加复发风险与治疗依从性下降。

3.2 护理方案的持续优化建议

针对现存问题,护理干预方案需在科学化、系统化与个体化三方面持续优化。首先,应建立涵盖评估、实施与反馈各阶段的标准化护理流程,明确咳嗽症状量化评分标准及操作规范,如引入修订版 Modified Borg Scale或 Visual Analogue Scale 用于咳嗽强度评估,提升护理响应精准性。其次,加强对呼吸道护理技术的岗位培训与技能考核,确保体位引流、吸痰及雾化吸入等操作的专业性与安全性。药物护理方面建议建立电子化药效监测与反应登记系统,强化个体化用药管理。心理护理可引入结构化评估工具,如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等,用以动态监测患儿情绪变化,并开展专科心理护理培训,提升干预能力。家庭延伸护理则需构建多平台随访系统,通过视频指导、远程监测及在线问诊,实现院内外护理连续衔接,促进治疗与康复全周期闭环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百日咳患儿咳嗽症状的护理干预,需在呼吸道管理、药物配合、生活照护与心理支持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缓解症状负担,提升患儿舒适度与恢复效率。科学的护理策略不仅有助于改善咳嗽频率与严重程度,还能降低并发风险,保障呼吸功能稳定。通过细致入微的日常护理与情绪疏导,可增强患儿依从性,减轻家庭照护压力。持续优化干预流程、加强专业培训与强化家庭联动,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路径。在临床工作中贯彻精细化、个体化与人文化的护理理念,将为百日咳患儿带来更高水平的支持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杨爽,李银平.1 例百日咳患儿合并重症肺炎伴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刊),2025,32(03):106-108.

[2]谢丽娇.临床护理路径在百日咳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5):171-173+177.

[3] 弋曼, 梁娟, 何金孝, 等. 循证护理应用于百日咳患儿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169-172.

[4]张彩红.如何治疗和护理百日咳患儿[J].人人健康,2024,(34):121.

[5] 康利民, 米荣, 崔小岱, 等. 儿童重症百日咳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04):97-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