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顾士杰 苏小涵 李雪华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绿色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的核心部件,其中高镍三元材料(如 NCM811、NCA 等)因镍含量提升带来的高比容量优势,成为突破传统磷酸铁锂和钴酸锂材料能量密度瓶颈的重要方向。然而,高镍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表面结构坍塌、过渡金属溶解、电解液分解等副反应,导致循环寿命短、热稳定性差等问题。表面改性技术通过调控材料表面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 表面改性的必要性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因其晶体结构中镍离子的多电子转移反应及伴随的晶格参数显著变化,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出现表面结构劣化和界面副反应等问题。镍离子 (Ni2⋅/Ni3⋅/Ni4+) )的氧化还原过程导致材料反复体积变化,使表面晶格应力集中,促使层状结构向非活性的尖晶石相或岩盐相转变,破坏锂离子传输通道,降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新鲜暴露的表面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引发严重的界面副反应,高活性镍离子催化碳酸酯类溶剂的氧化分解,生成氟化氢(HF)等腐蚀性物质,进一步溶解过渡金属离子(如Ni²⁺、 cos2+3 ),导致材料结构崩塌和容量衰减。此外,电解液的持续分解还会产生 C02 、
,造成电池内部压力升高,增加鼓胀和热失控风险。为抑制上述问题,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屏障或化学钝化层,减少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稳定界面结构,降低副反应速率,从而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安全性和倍率性能。
2 主流表面改性技术
2.1 包覆改性:构建物理保护层
包覆改性通过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表面沉积惰性或功能化物质,形成物理隔离层,有效阻止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直接接触,从而抑制副反应并提升电化学性能。常见的包覆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如 Al203 、 Zr02) )、磷酸盐(如 AlP04 、 Li3P04) 、氟化物(如 AlF3 、LiF)以及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聚苯胺)。其中,金属氧化物凭借高化学稳定性减少电解液分解,磷酸盐可与表面残碱(Li 2C03/ LiOH)反应,降低pH 值并形成锂离子传导层,而氟化物的高电负性能增强表面电子密度,抑制过渡金属溶解。导电聚合物则兼具物理保护和电子导电性增强的双重作用。包覆层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减少电解液渗透,同时部分材料(如磷酸盐)可促进锂离子传输,平衡保护与导电需求。
2.2 掺杂改性:优化表面电子结构
掺杂改性通过引入异质原子(如 Al、 Mg 、Ti、F 等)替代晶格中的过渡金属或氧位点,调整表面电子分布并优化结构稳定性。阳离子掺杂(如 Al³⁺取代 ΔNi3Σ+Σ′ )可缩小晶胞体积 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形变,而 Mg2 ⁺掺杂则能稳定 Ni²⁺价态,减少不可逆相变,防止材料失效。阴离子 取代 02-) 能增强金属-氧键强度,抑制氧释放反应,显著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掺杂改性的核心作 在于改变表面能带结构,降低界面反应活性,同时强化晶格框架,延缓结构衰变。由于掺杂原子进入晶格内部,其对材料的影响通常较包覆改性更为持久,但掺杂浓度和分布均匀性对性能影响较大。
2.3 表面重构:诱导形成稳定界面相
表面重构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预处理正极材料,诱导形成特定功能的稳定界面相,从而改善后续改性效果。例如,酸处理(如稀硝酸或醋酸) 选择性 溶解表面残碱和不稳定组分,暴露高活性晶面,促进包覆层的均匀附着;热处理(氧气或惰性气氛退 可修复表面缺陷,促进晶格氧有序化,形成致密氧化层,提高抗电解液腐蚀能力;等离子体处理(氩气或氧气等离子轰击)则能引入活性位点,增强包覆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表面重构的关键机制在于调控表面原子排列和化学态,提供更稳定的基底,并优化锂离子扩散路径。相比于单纯的包覆或掺杂,表面重构能从根本上调整材料表面特性,使其更适应长期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减少界面副反应。
3 改性技术的协同效应与挑战
3.1 改性技术的协同效应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稳定性和界面兼容性,单一改性方法往往难以全面解决问题,因此复合改性策略应运而生。复合改性通过将不同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与性能协同提升。包覆与掺杂的组合是一种典型方案,首先通过离子掺杂优化材料晶格结构,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相变,再施加功能性包覆层构建物理屏障,既可增强体相结构稳定性,又能减少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显著改善循环性能和倍率特性。表面重构与包覆的联合应用则体现了另一种协同思路,先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预处理,去除不稳定组分并优化表界面特性,再实施精确可控的纳米级包覆,可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界面优化,大幅提升保护效果。此外,掺杂与表面重构的结合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体相掺杂强化晶格框架的同时,表面重构可修复局部缺陷,形成更加稳定的材料体系。
3.2 改性技术面临的挑战
尽管复合改性技术展现出显著性能优势,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工艺复杂性的显著增加,多步骤改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艺参数都需要精确控制,包括温度、时间、浓度等多个维度,任何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改性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其次,复合改性往往需要使用高纯度原料和精密设备,如原子层沉积系统和等离子体处理装置,这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给产业化应用带来经济性挑战。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瓶颈,需要在保证改性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复合改性材料的长期稳定性评估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实验室规模的短期性能测试,而实际应用中需要验证材料在长期循环、极端温度和高电压等苛刻条件下的耐久性。此外,规模化生产中如何保证改性工艺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表征和质量控制体系,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束语
表面改性是提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关键技术,通过包覆、掺杂、重构等手段可有效抑制结构劣化和界面副反应。未来需结合材料设计与工艺创新,推动高镍三元材料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方向迈进,为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温涛,李小成,凡纪鹏,等.高镍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25,38(03):20-31.
[2] 张 一 博, 后 小毅, 赵亮, 等. 高镍 三元 锂离 子电 池正 极材 料改 性研 究 进展 [J]. 电源 技
术,2024,48(10):1893-1900.
[3] 赵 亮, 王甲 泰, 张 一博, 等. 锂离 子电 池高 镍三 元正 极材 料改 性研 究 进展 [J]. 功能 材
料,2024,55(09):9064-9070.
[4]胡成志,王国贤,唐伟建,等.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研究进展[J].化工学
报,2024,75(11):4020-4036.
[5]彭诗韵.锂离子电池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储存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