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者

冯钰洳

咸阳高新第一学校

一、引言

传统文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典籍、传统节日、民族习俗、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其蕴含的“仁爱”“诚信”“团圆”等思想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对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文言文的简洁典雅,到民间故事的生动有趣、现代文中的传统习俗描写,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为教学渗透提供了天然优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文化挖掘”的倾向,渗透方式多以讲解为主,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渗透策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挖教材素材,找准传统文化渗透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核心载体,教师需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梳理不同单元、不同文体中的文化元素,将其与语文知识点深度融合,实现“文”与“化”的同步教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突破“解字义、译诗句”的浅层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涵。例如,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除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还应结合历史背景,讲解重阳节的起源——源于上古秋收祭天、感恩先祖的习俗,到汉代逐渐形成“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饮酒”等固定仪式;同时拓展“茱萸辟邪”“菊花象征高洁”的文化意象,让学生不仅掌握诗句含义,更能理解古人借节日表达亲情、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此外,还可对比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感知力。

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敏锐捕捉传统文化元素。如教学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时,文中详细描写了从腊月初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到除夕“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再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完整流程。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习俗关键词,再结合图片展示不同习俗的具体形式,如“腊八粥”的食材搭配寓意“五谷丰登”,“春联”的对仗格式与书法艺术,“守岁”蕴含的“辞旧迎新、祈福长寿”的美好愿望。随后组织学生分享“家乡的春节习俗”,如南方部分地区“吃年糕”“舞龙舞狮”,北方部分地区“逛庙会”“扭秧歌”,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传统习俗的地域多样性,加深对“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文化认同。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传统文化渗透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兴趣较低。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元化手段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直观、生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多媒体教学法可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例如,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空灵悠扬的琴声中感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意境;再通过动画短片呈现伯牙与子期“以琴会友”“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知音”的深层含义——不仅是音乐上的共鸣,更是精神上的契合。播放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音故事”,将传统文化中的友情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实现文化的内化。

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氛围。如教学王安石《元日》时,教师可提前在教室布置红色春联、灯笼、中国结等装饰,准备“仿真鞭炮”“福字贴”等道具;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扮演“家人”,模拟“贴春联”(教师讲解春联的上下联区分方法)、“放鞭炮”(安全前提下的模拟动作)、“喝屠苏酒”(用饮料代替)的场景,同时齐声朗诵诗句。在沉浸式体验中,学生能直观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热闹氛围,理解春节“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避免死记硬背。

小组合作探究法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文化知识的能力。如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后,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与‘爱情’‘团圆’的主题有何关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资料,整理出“穿针乞巧”“拜织女”“晒书晒衣”等习俗,并分析“穿针乞巧”体现的古代女子对“心灵手巧”的追求,“拜织女”蕴含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各小组通过 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补充点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主题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渗透渠道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结合教学进度与传统节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主题活动,实现“课内外联动”,拓展文化渗透的广度与深度。

传统文化诵读活动可夯实学生的文化积累。教师可制定“每日一诗、每周一文”的诵读计划:每天早读时间安排 10 分钟,让学生诵读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浅近篇目),并通过“师生对读”“拍手打节奏读”等形式提升趣味性;每周安排 1 节“经典诵读课”,选取《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片段,结合简单易懂的故事讲解含义,如用“孔融让梨”诠释“悌”的思想。学期末举办“经典诵读展演”,鼓励学生以朗诵、吟唱(如将《静夜思》谱成简单儿歌)、情景剧(如演绎《论语》中的“孔子拜师”故事)等形式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可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在重要传统节日期间,设计针对性活动:端午节时,开展“端午文化周”活动,包括“端午知识竞赛(”考查屈原事迹、粽子种类、龙舟起源等)、“巧手包粽子(”邀请家长志愿者进校园指导,学生将包好的粽子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画龙舟”比赛(用彩笔描绘龙舟竞渡的场景);中秋节时,举办“中秋诗会”,学生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等诗词,分享“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同时开展“制作中秋贺卡”活动,在贺卡上写下对家人的祝福,传递“团圆”的文化理念。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日氛围,更能加深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形成传统文化渗透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影响深远。教师需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让传统文化渗透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家访等渠道,向家长传递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如在家长会中,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如诵读视频、手抄报),分析传统文化对孩子品德培养、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定期在家长群分享“家庭传统文化学习建议”。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教材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家校为合力,不断优化渗透策略,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提升语言素养,又传承民族精神,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时代少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立荣,谈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4,24(24):89-90.

[2]刘芸,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23(55):45-45.

[3]张凤祥,浅谈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24(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