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策略

作者

范启芝

鲁甸县水务局 云南省昭通市 657100

引言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基础设施,而且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如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施工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分析影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探寻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意义重大。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水利工程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管理措施与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才能发挥 足够的管理能力。二是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施工时 来应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与旧问题。另外,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会涉及 的差异。三是水利项目具有很强的操作难度及较高的技术要求。 断发展壮大,相关人员就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促使我 的水工行业不断发展进步。

2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策略

2.1 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质量保障技术

对于施工材料,必须通过严格的物理化学检测技术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所使用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要通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耐久性等指标的测试。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测和抗冻性实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能够抵御极端气候条件。钢筋则通过碳含量检测和屈服强度测试,确保其耐腐蚀和抗拉性能达到标准。材料使用过程中,还需采用射线探伤技术或超声波探测技术,对混凝土内部的空隙、裂纹进行实时检测,确保工程内部无隐患。对于机械设备的质量保障,施工前需对关键设备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和维护保养。机械设备的精度控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大型土方机械和浇筑设备。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如全站仪和 GPS 定位系统,实时监测机械运行的准确性,确保土方开挖、河道整治等环节的精确度。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必须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结合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确保设备在施工中保持稳定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2.2 构建流域协同管理体系

由流域管理机构牵头,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平台,制定统一的流域防洪工程施工管理标准,明确各参建单位在流域治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工程例会制度,每月组织沿流域省份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召开协调会,通报工程进展,解决跨区域施工难题,如统一堤坝顶高程、边坡坡度等技术标准。完善安全质量管理制度,针对泥沙特性制定堤坝渗透监测标准,明确渗透系数预警阈值及处置流程;将河床演变分析纳入质量验收指标,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工程运行后河床变化情况,确保工程与流域自然条件相适应。

2.3 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施工后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通过严格的工程验收和科学的后期维护,确保工程性能持续可靠。通过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可以保障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例如,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防水性能进行检测;对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管道的密封性进行测试。同时,工程验收还应包括对施工记录、检测数据和验收报告的审核。通过严格的工程验收与评估,可以为工程的正式投入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后期的维护与管理,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制订科学的维护计划和管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运行中的问题,进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例如,定期对土方工程进行监测,可防止因沉降或滑坡导致的结构损坏。同时,后期管理还应包括对工程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维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加强后期维护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工程运行风险,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2.4 考核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需建立分级达标机制与动态考评方法,设定四级达标制,设定满分为 1000 分的评分标准 类得分不低于该类总分 85%,二级达标800 分以上且不低于75%, 0 分以上且不低于60%,并明确部分工作事项为强制性标准;动态考评 阶段对册抓落实、提升阶段对标找差距的“三对”工作法,结合PDCA 循环理论,通过计划、执行、 检1 处理的管理闭环实现标准化管理持续改进。

2.5 提升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 )等, 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和科学决策。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各参与 方之 的信息 同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升其信息化应用能力,确保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2.6 长期运行中的质量监测与维护技术

在长期运行的工程项目中,质量监测与维护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关键结构部位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尤其是在应力、变形、温度等方面。通过安装光纤传感器,能够持续捕捉这些重要数据,并借助无线网络将信息实时传送至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门的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判断结构是否存在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对大型工程如坝体、河道等的监测中,能够实现地表沉降和变形的定期监控。这一技术能够精确捕捉由地质变化引发的结构性风险,从而避免严重的工程隐患。定期的人工检测也是长期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目视检查和专业设备检测,可以对工程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全面评估。定期的目视检查能够发现表面裂缝、锈蚀等问题,而通过超声波探测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工程内部的隐蔽缺陷进行早期预警。这些人工检测手段与高科技监测技术的结合,使得整个监测体系更加完整和可靠。每一种技术手段都能从不同角度提供独特的信息,确保工程在长期使用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结语

信息化手段对提升水利项目监理效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借助统一平台与智能化工具,可有效缩短响应周期、提高问题识别精度、强化 ,同时增强风险预警能力与提升数据归档质量。信息化手段不仅优化了监理工作流程,还推 力结构的转型升级。未来应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构建智慧监理平台标准化体系,推动全行业协同发展,实现质量保障与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跃升。

参考文献

[1] 杨爱琳,陈艳姣,丁磊.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6):71-73.

[2] 季永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112-114.

[3] 张志鹏.控制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采取的措施[J].河北农机,2023(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