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实践探索

作者

郭丹

新疆智联博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创新路径,正受到广泛关注与实践。它突破传统发展局限,致力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概述

2.1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强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考量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这要求在项目规划与决策阶段,进行全面生态影响评估,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保护湿地、森林等生态敏感区域,将生态修复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2.2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原则,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在工业领域,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减少原材料投入与废弃物产出。在农业方面,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涵盖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发展,有效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生态农业通过采用绿色种植技术、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则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生态之美的旅游产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践

3.1 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实践,它通过系统性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功能。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曾经因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当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建设淤地坝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还使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如今的黄土高原绿意盎然,野生动物种类也逐渐增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显著增强。在滨海湿地修复方面,江苏盐城湿地曾因围垦养殖等活动面积锐减,通过退渔还湿、植被重建、水质净化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修复,成为丹顶鹤等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同时也增强了海岸带的防洪防潮能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双重效益。

3.2 清洁能源推广

清洁能源推广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实践,正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在非洲的肯尼亚,由于传统能源短缺且依赖化石燃料进口,不仅经济发展受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近年来该国大力发展地热发电和风电,利用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建设发电项目,目前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已超过 70% ,既缓解了能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碳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了经济的绿色发展。在欧洲,德国的“ 能源转型” 计划颇具代表性,通过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光伏和风电,逐步降低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尽管过程中面临电网改造、储能技术等挑战,但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为全球清洁能源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有效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3.3 生态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在日本,“ 自然农法” 得到广泛应用,农民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而是通过培育健康土壤、种植绿肥、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等方式维持农田生态平衡,这种模式种植出的农产品虽然产量相对传统种植略低,但品质优良、安全性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同时也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让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着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在我国浙江青田,有着悠久历史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民在稻田中养殖田鱼,田鱼以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为食,其粪便又成为稻田的天然肥料,无需使用农药和化肥,既收获了优质的稻米和鲜美的田鱼,又维护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典范。

四、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技术与资金瓶颈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一些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源存储成本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策方面,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完善投融资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项目。

4.2 政策与法规不完善

虽然各国已出台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但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规范和支持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政策法规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政策执行宽松、监管不力的现象。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标准和规范,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

4.3 公众意识淡薄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和理解不足,环保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环保行动,影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广。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价格和便利性,忽视产品的环保属性;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意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和工艺。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培训,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产业发展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推广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技术与资金瓶颈、政策与法规不完善以及公众意识淡薄等挑战。未来,需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提高公众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广泛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鹿洪源,马婕,陈旭东.多主体共治视角下财政生态转移支付的民生与环境协同激励效应——以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J/OL].经济经纬,1-16[2025-07-08].

[2]鹿洪源,马婕,陈旭东.多主体共治视角下财政生态转移支付的民生与环境协同激励效应——以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J/OL].经济经纬,1-16[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