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胡思琦

蚌埠市凤阳路第一小学 233000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小学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作业管理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小学数学作业不仅是知识巩固的主要方式,更是学生能力发展和思维提升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实中大量作业仍以重复性练习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家长和教师对作业负担反映强烈。新形势下,如何设计高效、有趣、符合学情的小学数学作业,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学习成效,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双减”政策下的最新要求,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系统分析作业设计的创新需求,探讨切实可行的作业创新与实践路径,力图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益借鉴。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推动作业改革,但传统作业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许多教师依赖于统一的作业本和单一题型,大量作业重复练习、机械刷题,缺乏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体验。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重视知识点覆盖,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分化发展,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再者,数学作业形式单调,往往只包含填空、计算、应用题等,鲜有与实际生活、社会情境结合的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同时,部分作业超出学生实际能力,增加了学生焦虑和家庭辅导压力,甚至引发“家长作业”现象,背离了“减负提质”的初衷。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鼓励学校与教师改进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首先,作业量需科学合理,控制在规定时间之内,杜绝机械、无效的重复性训练。其次,作业内容要丰富多样,注重分层、分类和个性化,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再次,作业类型应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政策还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化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激励,增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的主要路径与实践策略

第一,分层作业设计,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情和能力层次,教师可将作业分为基础性、提高性和拓展性三类。基础性作业保障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知识,巩固课堂所学。提高性作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升其综合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拓展性作业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表达,通过趣味挑战、逻辑推理、生活应用等题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分层作业有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避免“一刀切”的弊端。例如,在学习分数运算时,基础作业关注计算准确性,提高作业强调实际应用题,拓展作业则引入生活场景如菜谱配比、家庭分工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二,注重生活化作业创新,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生活本身就是数学的课堂。作业可以围绕日常生活现象,如购物结算、时间安排、物品分类、家庭预算、天气变化等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设计“帮家长记录一周家庭支出”“测量家中房间面积并绘制简图”等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数据分析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与成就感。

第三,推进探究性与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探究性作业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如“如何合理安排同学春游路线?”“统计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品种并制作图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分析并表达结果。开放性作业则鼓励学生有多种思路、多样答案,如“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一道难题并与同学分享”。这些作业类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使作业从“做题”转向“做事”“做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实现多维成长。

第四,信息技术赋能作业设计,提升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数字化平台为小学数学作业创新提供了丰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在线作业、错题推送、个性化练习、即时反馈等。多媒体作业如视频题、互动游戏、虚拟实验、数字绘图等,有效提升学生作业的参与感和趣味性。信息技术还便于教师追踪学生作业完成进度,针对性讲解错题、开展小组辅导,真正实现作业“减量提质”。例如,利用智能作业平台自动推送针对性习题,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专属“作业清单”。同时,鼓励家长通过家庭共学平台参与作业过程,实现家校共育。

第五,优化作业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作业不仅要“做”,更要“评”。教师应建立及时、多元、激励性的作业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反馈,关注学生作业态度、思维方法和创新表现。评价方式包括口头点评、书面批注、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等。对优秀作业给予展示和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与补偿练习,注重发现与激发学生的亮点。

四、小学数学作业创新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多数学校和教师已主动改革作业形式,分层作业、生活化作业、探究作业和数字作业逐渐成为主流。调查显示,创新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减轻了作业负担。教师在作业布置和评价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作业难度和内容。信息化作业平台的使用提升了作业管理效率和个性化辅导水平,学生错题率明显下降,家校沟通更加顺畅。生活化和探究性作业提升了学生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在项目作业、合作活动中展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创新作业推广中也遇到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分层作业和探究作业难以全面落地,部分家长对新型作业的理解与支持不足,数字平台使用中还存在数字鸿沟等现实障碍。

五、结论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带来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作业创新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生活性与趣味性、个性化与协作性的统一。通过分层、生活化、探究性、信息化等多元路径,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作业设计理论研究,深化教师培训,健全作业评价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渠道,不断推动作业创新实践,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31(5):58-63.

[2] 王艳.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与实践[J]. 小学数学教师, 2021, 39(12):42-46.

[3] 刘海.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 教育观察, 2023, 41(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