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优化研究
郑克胜
身份证号:342625197206150138
引言
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响应慢、覆盖面窄等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施工对安全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展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优化研究,对于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范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要性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工程顺利推进的核心环节。施工现场涉及高空作业、机械操作、交叉施工等高危活动,若防护措施缺失或监管不到位,易引发坠落、坍塌、触电等事故,直接威胁作业人员安全。同时,建筑工程参与方多、工序复杂,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易导致职责推诿、流程混乱,这不仅会增加事故风险,还可能因停工整改延误工期,造成经济损失。此外,施工阶段的质量隐患可能演变为建筑使用期的安全隐患,损害企业社会信誉。从行业层面看,严格的安全管理是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化、工业化转型的重要保障。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够实现风险源头防控、作业规范有序、资源高效配置,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2.1 施工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升级
在施工过程中,引入自动化塔吊、挖掘机等大型施工设备。这些设备可依据预设程序自动完成吊装、挖掘等操作,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引发的失误与安全风险。例如,自动化塔吊能按照设定路线与参数,精准完成物料吊运,避免碰撞与坠落事故。为施工设备配备智能芯片与通信模块,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借助设备智能互联系统,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位置信息、维护记录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设备数据,预测设备故障,便于提前安排维修保养,保障设备安全、可靠、顺畅运转。
2.2 建立安全管理云中心
安全管理云中心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理念,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与分析平台,实现对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BIM 模型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整合与智能应用。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多维度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对施工现场人员行为特征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和环境监测指标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与深度挖掘,形成基于历史数据的风险预测与研判机制。云平台创新性地打破各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和开放接口规范,在确保数据分级授权和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2.3 引入智能化监控技术,实现风险动态预警与闭环管理
建筑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传统人工监管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人力监管盲区。在施工现场部署“视频监控 +AI 算法”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未佩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人员闯入危险区域等违规行为,并通过声光报警装置即时提醒。例如,在塔吊作业区安装智能防碰撞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吊臂运行轨迹,自动计算与邻近塔吊、高压线路的安全距离,一旦超出阈值立即切断操作指令。针对深基坑、高支模等危大工程,布设应力应变传感器、倾角监测仪等物联设备,将采集数据同步传输至云端平台,结合预设的安全阈值生成变形预警曲线,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风险闭环管理层面,应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当系统监测到隐患时,自动生成涵盖位置、类型、整改要求的任务工单,通过手机App 推送至相关责任人,并启动整改倒计时。例如,发现脚手架连墙件缺失后,系统立即向安全员和班组长的终端发送定位信息与修复指引,整改完成后需上传照片并由监理线上确认。对于反复出现的同类隐患,平台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报告,提示管理层优化防护方案或加强专项检查。此外,整合无人机巡检、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定期对施工区域进行全景扫描,比对实际进度与BIM 模型偏差,提前发现支撑体系变形、材料堆放超载等潜在风险,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
2.4 规范物料运输和堆放管理
(1)运输安全:使用状态良好(承载力、制动系统合格)的运输工具。装卸作业使用专业设备(吊车、叉车等),确保平稳。运输中物料捆扎牢固,符合载重要求。(2)堆放管理:规划专用堆放区,设置清晰标识牌(物料种类、限高)。按物料特性分类存放,重物在下、轻物在上,堆高≤2m,层间采取防滑措施(如垫木)。地面平整,必要时铺设防滑垫。堆垛稳固,每日巡查,及时纠正倾斜、松散等问题。(3)安全防护:堆放区配备足量消防器材,设置围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持通道畅通、地面清洁。(4)制度与监督:建立物料收发存台账。对运输、装卸、堆放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安排专人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规程落实。
2.5 推进 BIM 技术安全应用
项目部充分发挥 BIM 技术在可视化、协同性等方面的优势,构建高精度施工现场三维场景模型,对脚手架、临时用电、机械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的空间分布进行精确定位和深度标注,实现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在施工组织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基于BIM 平台对深基坑支护、高支模、超高层施工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施工工序模拟与优化,系统分析每道工序的安全风险控制点,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和安全技术交底提供直观的可视化支撑。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深度关联,动态展示各施工阶段的临时设施布置、施工机械设备位置、施工区域交叉作业等复杂场景,结合智能算法对施工工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为现场平面布置优化和施工组织方案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6 加强临时设施安全管理
设计阶段,设计图纸必须经过专业机构审查,符合安全标准;施工阶段严格按图施工,使用符合标准的材料和工具,保证结构稳固;在使用阶段,每天检查临时设施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基础要打牢,防止倾斜或倒塌,保证承重。墙体和屋顶使用防火材料,有效预防火灾。电气线路按规范设置,防止线路老化引发火灾,需要经常巡视。临时设施中配备充足的灭火设备,入口处设置防滑垫,防止滑倒。窗户安装防盗网,保证物品安全。工人在每天使用前检查状态,确保无安全隐患。临时设施内不能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现场设置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每次使用的时间、人员、用途,便于管理和检查。定期全面检查临时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安全,临时设施周围设立围栏。现场成立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的临时设施管理小组,保证设施安全使用。
结语
综上分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优化升级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相关研究人员还应持续深化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强化多方协同,构建预防为主、智慧赋能的安全治理新格局,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夏一凡.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J].居舍,2025(11):154-157.
[2]邢海军.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J].居舍,2024(14):177-180.
[3]赵卿.民用住宅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