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

张良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92

引言

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 “大户”,其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比例高达 30%-40% ,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模式难以为继。生态建筑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致力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1 生态建筑观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碳排放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筑的节能减排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引入节能减排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行业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耗的相当大一部分,其中约占一半以上的能源被用于供暖、制冷、照明等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大量的能源消耗不仅导致能源资源的枯竭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因此,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势在必行,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如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采用先进的供暖、制冷系统等措施,都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能耗。同时,通过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建筑的市场竞争力。

2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1 建筑选址与规划

科学合理的建筑选址与规划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主导风向、日照时长等。在寒冷地区,建筑布局可采用紧凑式,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并使建筑的主要朝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降低冷风渗透;在炎热地区,利用自然通风原理,合理规划建筑间距和布局,形成穿堂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其次,选址时注重与周边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鼓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因私家车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规划建筑周边的绿地和开放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建筑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的生态性能。生态建筑观倡导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可再生等特点。例如,采用秸秆板、竹纤维板等新型环保板材替代传统木质板材,不仅可以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还能降低板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此外,再生混凝土、工业废渣砖等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既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能降低建筑材料的生产成本和环境负荷。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还应考虑材料的本地性,优先选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3 建筑结构设计

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建筑体型设计方面,应避免过于复杂的造型,采用简洁、规整的建筑外形,以减少建筑的表面积,降低热量交换和能耗。例如,方形、矩形等规则体型的建筑在能耗方面往往优于不规则体型的建筑。在围护结构设计上,加强墙体、门窗、屋顶等部位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门窗、高效保温墙体材料等,可有效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或传入,降低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和能耗。同时,合理设计建筑的遮阳系统,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等,根据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特点,有效阻挡太阳辐射,减少夏季室内得热,提高室内热舒适性。

2.4 能源利用与系统设计

生态建筑观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能源利用方面,优先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系统,如变频空调、LED 照明系统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例如,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部分用电需求;利用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下土壤的恒温特性进行供热和制冷,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此外,构建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根据建筑内的人员活动、环境参数等自动调节设备运行状态,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2.5 室内环境质量提升

室内环境质量提升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光照条件、舒适度和健康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提升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如甲醛、苯、氨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 PM2.5 等微粒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增加室内通风设施、定期清洁和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改善室内光照条件也是提升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充足的自然光线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以调节人们的生物节律,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增加建筑的采光面积,采用透光性好的建筑材料,合理设置窗户和天窗,以确保室内有充足的自然光照。提高室内的舒适度也是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目标之一。舒适的室内环境不仅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包括减少噪音、舒适的室内布局和装饰等。

2.6 Passivhaus 被动式建筑设计原则的应用

Passivhaus(被动式房屋)是一种注重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的建筑设计理念。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优化建筑外部包围结构、采用高效隔热和密封技术、利用Passivhaus 认证的高效设备等。这些原则的应用旨在大幅减少室内外温差,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Passivhaus 的设计原则强调优化建筑外部包围结构。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设计合理的窗户和门窗,以及采用高效的外墙、屋顶和地板结构等。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外部包围结构,尽量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室内能量损失。Passivhaus 的设计原则强调采用高效隔热和密封技术。建筑的隔热层和密封层应具有较高的隔热性能和密封性能,以减少热量的传导和泄漏。同时,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窗、加强门窗密封性能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热量的散失,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室内外温差。

结语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采用生态建筑观,建筑行业可以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未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生态建筑观将会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趋势,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散装水泥,2022(02):182-184.

[2] 邵峰.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J]. 科技资讯,2021,19(23):64-65+98.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8848.

[3] 岳顺利.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应用[J]. 住宅与房地产,2021(2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