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美育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探析
郭珂羽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 666499
一、幼儿园自然美育及自然美育课程的内涵与核心目标
(一)内涵界定
幼儿园自然美育是指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以自然环境(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为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与生命美,进而形成初步的审美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情感。自然美育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基于本园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本土资源,以“自然”为核心载体,将审美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中的特色课程。它强调幼儿与自然的直接对话,通过观察、触摸、创作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之美、理解自然之理、表达自然之情。
(二)核心目标
1. 感知自然之美:引导幼儿通过感官体验(看、听、闻、触)发现自然的细节美,如树叶的纹理、花朵的色彩、鸟鸣的韵律。
2. 培养审美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如绘画、手工、语言描述。
3. 建立自然情感: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形成保护自然的初步意识。
二、幼儿园自然美育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感官发展
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触摸不同质地的树皮、闻花朵的香气、听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这些体验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感官灵敏度与感知能力。
(二)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
自然中的万物形态各异(如云朵的变化、树枝的弯曲),为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幼儿可能将落叶想象成“小蝴蝶”,将石头想象成“小饼干”,这种联想正是创造力的萌芽。
(三)塑造健康的情感态度
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幼儿会逐渐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观察种子发芽、照顾小动物,能培养其责任感与同理心;面对自然的变化(如树叶凋零),则能帮助幼儿理解“生长与变化”的自然规律,形成平和的心态。
三、幼儿园自然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自然化的园所环境
大自然本身就是幼儿园的环境,不必挖空心思“创设”,只需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将它们转化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以本园环境为例(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第二幼儿园):
园所户外环境,不仅有大面积人工栽种的绿化,还有充足的空闲土地,教师不在可以在班级构建“微型自然角”,还可以户外开辟种植区、饲养角,让幼儿参与播种、浇水、观察动植物生长,如种植草莓、玉米、向日葵、各种蔬菜、饲养小型动物等。
利用了闲置的停车场,创设了“野趣空间”:避免过度修剪的草坪,保留杂草、小石子、落叶等自然元素,让幼儿能自由探索、打滚、捡拾自然材料。
(二)设计多样化的自然活动
以“四季”为主线,结合本土自然特色设计主题活动:
- 春季:“花草的秘密”——观察发芽、种植小花,用花瓣制作书签。
- 夏季:“昆虫的家”——探索蚂蚁搬家、蝴蝶飞舞,用黏土捏制昆虫模型。
- 秋季:“落叶的旅行”——收集落叶进行分类、创作落叶画
- 冬季:“自然的休眠”——观察树木的变化,用树枝搭建“小房子”。
- 感官体验活动:如“自然寻宝”(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听雨
游戏”(在雨中感受雨滴的触感与声音)。
- 艺术创作活动: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手工制作(如用树枝拼贴图案、用花瓣染色),或引导幼儿写生自然景物(如画一朵花、一棵大树)。
- 探究式活动:组织幼儿观察“蚂蚁搬家”“毛毛虫变蝴蝶”等自然现象,通过提问引导思考,如“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
(三)联动家庭与社区资源
本土资源利用:
1. 森林资源:景谷县森林覆盖率高达 80.69% ,拥有广袤的森林,是天然的自然教育课堂。幼儿园可组织幼儿走进森林,观察树木、花草、鸟类、昆虫等动植物,开展自然观察、动植物分类等教学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系统。
2. 水资源:威远江等河流贯穿景谷县,幼儿园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河流的生态,观察水流、水质、水生生物等,开展关于水的循环、水资源保护等主题教学,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3. 气候资源:景谷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为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幼儿可以在不同季节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活动规律等,开展与季节相关的教学活动。
4. 茶文化资源:景谷县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幼儿园可带幼儿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种植、采摘过程,还可让幼儿参与制作茶叶,感受茶文化魅力,开展茶文化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5. 农作物资源:景谷县是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除了茶叶,还有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等多种农作物。幼儿园可开辟种植园,让幼儿参与种植、管理和收获,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开展与农作物相关的科学探究和食育课程。
6. 家庭自然活动:鼓励家长带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如周末去公园观察昆虫、在小区里收集落叶,并与幼儿讨论“今天发现了什么美的事物”。
7. 社区资源利用:联合社区公园、植物园等场所,开展“自然研学”活动,幼儿园旁的大白茶主题公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公园里还有景谷大白茶展厅和宽叶木兰化石博物馆,让幼儿在更广阔的自然空间中学习提供了条件。
四、幼儿园自然美育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优先:活动前需排查自然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如尖锐的树枝、有毒的植物),确保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探索。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自然体验,如不强迫幼儿“必须画得像”,而是鼓励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
渗透环保理念:在活动中融入简单的环保教育,如“落叶可以堆成肥料”“不能随意采摘花朵”,让审美教育与环保意识同步培养。
五、结语
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关键看教育者能不能发现周边自然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赋予儿童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将它们转化为“教材”用于实现《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示的重要目标。
自然是幼儿最好的美育老师,幼儿园自然美育并非刻意的“教美”,而是为幼儿创造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体验、创造中自发地感受美、理解美。通过自然美育,幼儿不仅能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更能在心中种下热爱自然的种子,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美育回归本真,让幼儿在自然的滋养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课题项目:2024 年普洱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幼儿自然美育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立项编号24Y00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