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 技术的初中古诗词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李姗姗 齐璐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472500
一、引言
古诗词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培养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多采用“讲解 - 背诵 - 默写”传统模式,教师主导传授,学生被动接受,难体会意境美与情感美。九年级学生因升学压力,学习常停留在应试层面,缺乏深层理解。AR 技术能融合虚拟与现实,将抽象意象可视化,本文据此构建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结合九年级课文实例讲应用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基于AR 技术的初中古诗词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构建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应用
(一)模式构建理念
该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按“情境创设 -互动体验 - 意义建构 - 迁移应用”的思路开展教学。它利用 AR 技术打造立体的诗词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就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能更轻松地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领悟古诗词的精髓。
(二)核心要素设计
1. 教学目标分层: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要让学生掌握诗词字词的含义,理解其中的主旨和情感。过程与方法层面,重点培养学生感知情境、鉴赏审美以及探究文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则旨在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人文素养,全面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有效学习。
2.AR 资源开发标准:设计AR 教学资源要遵循“诗意契合”原则,紧扣诗词里的意象,避免技术炫技。内容上要包含历史背景还原、意象可视化、情感互动体验这三部分;形式上可用三维场景、动态特效、语音解说等元素,还要能适配多种终端,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古诗词教学需求。
3. 教学流程设计:这个模式用“四阶九步”的流程开展教学,第一步是情境导入,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再让他们初步体验 AR;接着是探究体验,包括漫游场景、解析意象、互动问答;然后是深化理解,通过情感共鸣和小组研讨加深认识;最后是迁移应用,进行创意表达和拓展延伸,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三)师生角色定位
在这个教学模式里,教师扮演“情境设计师”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负责整合AR 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则是“情境体验者”和“意义建构者”,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眼看、耳听等多感官体验,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三、基于AR 技术的初中古诗词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1. 情境导入:课前老师推送 AR 预习资源,学生用手机等设备扫描课文插图,就能看到岳阳楼的三维模型,直观感受“衔远山,吞长江”的地理环境。课堂开始时,老师播放 AR 动态场景,展示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这样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
(一)《岳阳楼记》教学应用
2. 探究体验:在“迁客骚人”情感分析环节,学生用 AR 交互功能切换“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场景。点击雨滴,就能触发“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音效和动态画面,直观感受凄凉氛围;滑动屏幕切换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明媚场景,体会其中的喜悦情感。通过这样的场景对比,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己的理解;再用 AR 标注工具对比“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感差异。老师通过后台实时查看学生的标注结果,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4. 迁移应用:学生用 AR 创作工具重新设计岳阳楼场景,添加范仲淹、杜甫等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的历史人物虚拟形象,再录制解说视频讲自己的设计想法。这样就能从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到对文化的认同,完成学习的升华。
3. 深化理解:小组合作完成“古仁人之心”的 AR 任务卡:在三维场景里标记出体现“忧乐观”的关键语句,用语音注解功能录下自
1. 情境营造:用 AR 技术打造中秋月夜场景:学生扫描课本里的月亮插图,就能看到 360∘ 全景夜空,动态展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境。用手势做“举杯”动作时,会触发苏轼虚拟形象的吟诵音频,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诗中的场景,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2. 意象探究:针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核心意象,设计了 AR 互动环节:学生点击月亮模型,就能看到不同朝代文人写的月亮意象,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滑动时间轴,能观察月亮圆缺变化和词人情感起伏的关系。这样通过互动,学生能直观了解不同文人笔下的月亮意象,理解“借月抒情”的表现手法。
3. 情感共鸣:利用 AR 面部捕捉技术,学生在虚拟场景里模仿词人“把酒问青天”的神态,系统会实时生成情感分析报告,帮学生感受词人的旷达情怀。小组讨论时,结合 AR 展示的苏轼生平时间线,一起探讨“人生离合”包含的哲学思考,加深对词人情感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4. 创意表达:学生用 AR 诗配画工具给词作画动态插画,添加飘动的云朵、中秋元素等虚拟物体,再录下配乐朗诵音频,做出个性化的 AR 诗词作品,然后在班级 AR 画廊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模式应用效果与反思
这个教学模式借助 AR 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成功解决了古诗词教学里的两个难题:把抽象的诗词意境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切。实际使用后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了 40% 以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准确率提高了 35% ,文化认同感也明显增强。不过在应用时要注意几点:AR 教学资源要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能因为技术用得太多而分散学生注意力;要加强对教师 AR 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保证教学能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素养发展。
五、结论
基于 AR 技术的初中古诗词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可视化、能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古诗词教学从“文本解读”变成了“情境体验”。这种模式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法,对推动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积极作用。不过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技术使用策略,丰富教学资源库,让 AR 技术和古诗词教学能更深度地融合。
参考文献
[1] 鄢明霞.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好家长 ,2024,(66):82-84.
[2] 贺进 .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趣味性教学策略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2023,(03):55-57.
本文系 2025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以沉浸式情境优化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SJKGH2025-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