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客家童谣的美育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

盛忆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65

引言

2023 年 12 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推动美育从 “技能训练”转向“文化浸润”,强调挖掘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客家童谣以方言为纽带,记录了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伦理观念与自然认知,其语言通俗生动、节奏明快活泼,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是承载美育功能的天然载体。本文立足“大美育”理念,从五大维度解析客家童谣的美育内涵,并结合教学场景设计实践路径,旨在为传统童谣的活态传承与美育创新提供思路。

一、客家童谣的美育内涵维度

(一)生活之美:日常场景中的审美启蒙

生活是美育的源头,生活处处有美,但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育只有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才能鲜活起来,同时,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中,才能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享受生活的快乐。客家童谣以饮食、民俗、劳作等日常场景为内容,引导儿童在熟悉的生活体验中感知美、理解美。以具体童谣为例:

《腊蔗甜竹蔗苦》以味觉对比切入:“腊蔗甜,竹蔗苦,河头河尾牛牯。你拿肠,涯拿肚,拿转阿婆阿姊煮。”童谣既传递了农作物常识(腊蔗与竹蔗的味觉差异),又再现了客家家庭 “分工协作”的生活场景。其中“拿转阿婆阿姊煮”的细节,暗含“敬老爱幼”的伦理,将生活技能与品德教育融入审美体验。

(二)自然之美:天地大美中的生态认知

《易经》认为,天地自有大美。自然中的景观和万物的形态给人以千姿百态的美感 , 激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因此 , 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形态美,成为构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方面,客家童谣可选择以自然景物、动植物为描写对象,传递“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与自然为友,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培育儿童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具体童谣为例:

《火萤虫》描绘夜间生态:“火萤虫,唧唧虫;翻下转,吊灯笼。灯笼脚下一条蛇,吓倒观音眼伽伽。”童谣以“吊灯笼” 比喻萤火虫的发光特性,将生物特征与乡村夜景结合,既展现了自然之趣,又暗含“万物共生”的生态意识。“观音”的引入则赋予自然场景文化灵性,让儿童在审美中感受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禾毕子》聚焦春日景致:“禾毕子,嘴丫丫,上桃树,啄桃花。桃花李花分你啄,莫来啄伢龙眼荔枝花。”童谣以“禾毕子(麻雀)啄花”的动态场景,勾勒出春天的生机盎然。“龙眼要留来生贵子,荔枝爱留来转外家” 的表述,将植物功能与民俗寓意(“龙眼”谐音“贵”)结合,让儿童在自然审美中理解文化符号的内涵。

(三)科学之美:认知探索中的智慧启迪

科学之美也是智慧之美,如点线交错、时光变动、光彩陆离、配比之妙、火候之彩、动静之力、能量之恒。数学、地理、化学以及光学、色彩学等都有美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从而派生出美学的分支如数学美学、色彩美学等。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要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各学科都有丰富的资源。“例如,数学中数与数常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 , 极端改饰之毛羽 , 各别擅长之鸣声;等。”客家童谣藏着泥土里的智慧,那些关于草木枯荣、节气流转的吟唱,满是朴素的自然常识与生产经验。它从不直白说教,而是通过具象化表达传递科学思维,实现“美育与智育”的融合。以具体童谣为例:

《月光光》以连锁句式串联生产知识:“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先生喊你摘东瓜,东瓜吂打籽;先生喊你钓 子, 子跳落窿……” 童谣通过 “学技能—遇问题—换任务”的逻辑,展现了客家农耕社会的生产智慧(种韭菜、摘东瓜、捉禾虫等),既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又传递“勤劳务实”的价值观。

《喷屎公》聚焦蜣螂习性:“喷屎公,做药丸,做到大,圆又圆。”童谣以“做药丸”比喻蜣螂推粪球的行为,生动揭示其生态功能(清理粪便、促进物质循环)。这种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培育了“关注自然细节”的科学审美。

(四)人文之美:伦理传承中的人格塑造

人文之美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在美育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精神和中国道德,这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拔、革故鼎新、刚强勇毅、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这方面要选择反映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务实笃行,知恩图报,的童谣。以具体童谣为例:

《孝顺歌》以自然隐喻劝诫:“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番大雨一番风,千花万花一夜空…… 细子大哩大人老,孝顺爷娭爱趁早。”童谣以 “花开花落” 比喻生命易逝,将“及时尽孝”的伦理具象化,让儿童在自然审美中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生命哲理,实现道德认知向情感认同的转化。

《大番薯》则强调崇文重教:“大番薯,真糊涂,好食懒做唔读书;唔会算,唔会除,冇头冇脑冇目珠。”童谣以“大番薯”讽刺“不学无术”,通过“明明蛇哥讲系龙”等反差表述,凸显“读书明智”的重要性,传递客家“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

(五)生命之美:成长体验中的生命敬畏

生命教育是教育最基本教育,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最珍贵的,没有生命其他的都会落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意识。客家童谣关注儿童成长与情感需求,践行“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理念,培育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具体童谣为例:

《细妹妹》展现母爱与成长:“细妹妹,你好歇;鸡涯关,饭涯做…… 你要月光涯去摘,你要日头涯去背。”童谣以母亲的视角,描绘照顾幼儿的日常(关鸡、做饭、挑水),“摘月光、背日头”的夸张承诺,既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又传递了“生命需要呵护”的意识,让儿童在情感共鸣中理解 “生命的珍贵”。

《洗汤歌》聚焦身体呵护:“前拍拍,后拍拍,伢女女洗汤唔着吓。前拍胸脯后拍背,伢女女洗汤日日爱。”童谣以轻柔的节奏配合洗澡动作,缓解儿童对水的恐惧,既培养卫生习惯,又通过“日日爱”传递“珍爱身体”的生命教育,实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双重培育。

二、客家童谣的美育实践路径

(一)多感官联动:强化审美体验

客家童谣的美育实践需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让抽象的美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听觉体验:播放客家方言原声演唱,感受 “月光光”“禾毕子” 等词汇的韵律美,对比普通话与方言的声调差异,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质。

视觉转化:引导学生为童谣配图,如为《火萤虫》画 “萤火虫与蛇”的夜景,用荧光笔表现 “灯笼” 的光亮,将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符号。

动觉参与:设计肢体游戏,如《拍拍手》搭配拍手节奏,《洗汤歌》模拟 “前拍拍、后拍拍” 的洗澡动作,让身体记忆强化审美体验。

(二)情境创设:深化文化理解

通过故事改编、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童谣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化内涵。

故事续编:以《月光光,敬月光》为基础,让学生续写 “月娘娘收到月饼后的故事”,结合中秋民俗想象情节,深化对 “团圆”“感恩”的理解。

角色扮演:在《腊蔗甜竹蔗苦》教学中,学生分饰 “阿婆”“阿姊”“孩童”,模拟“分肠肚”的场景,体会分工协作中的家庭温情。

民俗体验:结合中秋开展“做月光饼”活动,让学生在揉面、塑形中,理解《月光光,敬月光》中“饼冇糖”的质朴,感受民俗的生活温度。

(三)创作延伸:激发审美创造

鼓励学生在理解童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创造能力,实现 “从鉴赏到创新”的提升。

童谣改编:引导高年级学生为《喷屎公》添加科学注解,如“喷屎公(蜣螂)推粪球,埋入土中当食物”,让传统童谣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

跨艺术融合:将《禾毕子》改编为小型音乐剧,用舞蹈表现 “禾毕子啄花”的动态,用乐器(如笛子)模拟鸟鸣,实现 “歌、舞、乐”的综合审美。

生活迁移:以《孝顺歌》为主题,让学生创作“我的孝顺小事”童谣,如 “阿婆渴,递茶杯,孝顺不用等长大”,将伦理认知转化为生活实践。

三、结语

客家童谣的美育价值,在于以儿童易懂的方式,将生活、自然、科学、人文、生命之美融入日常,实现“美”与“育”的无缝衔接。从各类童谣中可看到其构建的立体美育体系,既传承客家文化基因,又培育儿童审美素养与健全人格。未来实践需探索“家校社协同”模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家庭开展亲子创作,社区举办文化节,让童谣从课堂走向生活。如此才能让这一传统资源在美育中焕发新生,实现“以美育心、以美润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美育论集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客家童谣集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3]顾作义.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美育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