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
张艳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部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312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思维着眼,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构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体系,从手段、方向、机制等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策略, 努力探寻新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增长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指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增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拓宽思路,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1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1.1把握重点内容。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是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内容。此外,在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应采用培训等方式,组织任课教师理解重点内容,探究重点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对应关系,以确保课程思政内容重点突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1.2搭建内容体系。采用分类方式进行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从完善基本理论、加强实践教学和与专业课结合角度设置资源库内容,从而有序组织推动课程内容“思政化”,提高思政资源质量。
1.3采集地方信息。融入体现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可将地方独有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之中。
2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大资源平台的现实审视
2.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系统的价值挖掘不够彻底
通过对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系统资源的剖析,发现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青梨派”学习平台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对高校课程教研系统的资源学科价值挖掘力度不够,如使用“青梨派”平台的频次不高,未意识到“青梨派”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2.2 教师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主动性不够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旨在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国性、综合性在线开发课程平台。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
2.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的丰富性不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于革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存在单一化情况,主要集中在传统教学案例开发、课件制作、讲义撰写等方面,高质量融媒公开课、本土化创新性微视频、多样化辅助配图等方面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相对缺少。
3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
3.1 主体激活: 增强资源库的影响力
思政育人质量与“大师资”团队息息相关,如何确保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求教师明晰职责与使命担当,不断提升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确保学生通过思政教育学习能够夯实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过程中,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首先,多措并举地促进激活思政师资队伍的主体意识,使教师加强对先进文化学习积累,善于挖掘潜在的红色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以此发挥其育人职能,旨在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成效,确保实现“三全”育人效果。其次,思政教师应积极转变思维观念,加大对教学资源育人价值的认知,强调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明确教学资源教育的关键点,不断健全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教学资源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支撑作用,由此提升其育人辐射力和影响力。最后,高校应发挥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大师资”体系,打造功能完善的师资队伍,使教师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有效把握红色基因的精髓,力求做到融会贯通,提升红色基因的话语转化能力。
3.2 系统建构: 增强教学资源库的生命力
思政文化资源内涵多元、历久弥新,高校思政教育开发教学资源库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必要之举。高校需要准确掌握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切实做好规范化、系统化推进,突出时代性和亲和力,以此增强教学资源库的生命力。通过从夯实课程体系入手,致力于完善实践体系,不断优化健全环境体系,充分借助网络体系的赋能作用,从而构建一体化育人生态布局。首先,高校应立足现实,与当地教学资源结合,充分使用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将教学资源融进实践体系,对教学资源实施提炼整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主题的课件,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将教学资源融入新课讲授,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精神与心灵得到升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应创新教学资源的呈现形态,结合理论宣传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情感教育法,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红色榜样的力量进行思想引导。通过个人亲身实践体验,实时比较、对比、甄别、求同,引导学生明晰教学资源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入体会精神内核,进而转化为凝心聚力的动力斗志。
3.3 技术赋能: 增强教学资源库的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传播迭代更新,传播媒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契机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应全力以赴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升级知识体系,确保思政教育更具科技感。对于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而言,同样要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科技与教学资源结合的节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以期增强教学资源库的活力。首先,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坚持以“融”媒体创新“红”思政的思路,切实做到与时代互通、与科技共振,聚焦更深层次教学资源储藏,充分借助新式传媒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智慧课堂,巩固红色文化教育成果。其次,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坚持以数字技术沉浸“红”思政的思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使思政教学富有深度,更加贴近真实,拓宽红色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与授课场域,为学生提供立体化、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最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坚持以艺术实践融合“红”思政的思路,将教学资源与艺术相融合。通过“思政+艺术”的手段,搭建知、信、行的传播桥梁和纽带,筑牢政治生命线,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守正力,促进学生坚定奋斗意志。
结束语
线上线下整合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实践证明,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具有明显的教学价值优势。因此,教师应积极学习研究信息技术知识,与思政教育教学深度结合,挖掘和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程线上线下资源开发方式,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程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亚青,夏鑫,刘景.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2]马蕾,王凤丽,刘金玲,陈亚东,黄娟.混合式教学改革精品案例巡礼(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思政“金课”[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9):14-17.
[3]李艳艳.创新驱动 多维赋能 创新思政混合式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2022,(08):57-59.
[4]王颖,黎家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8):45-47.
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SJGSJ20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