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实验设计与实践:创新路径与成效探索
彭国娟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
摘要 STEM教育通过跨学科整合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路径。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融合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与数学分析的实验框架,开发“生态系统模型构建”“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案例。实践表明,STEM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组后测成绩提高23.5%)和协作能力(85%学生认可小组合作价值),但面临设备成本高、教师引导不足等挑战。建议通过开发低成本实验工具、建立区域教研联盟推动应用深化,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助力生物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型。
关键词:STEM教育;初中生物实验;跨学科整合;实践效果;教学改革
一、STEM教育与初中生物实验概述
STEM教育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为核心,通过真实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传统初中生物实验多聚焦单一学科验证(如观察细胞结构),缺乏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受限。STEM理念的融入重构了实验设计逻辑:例如在“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中,学生需结合生物学原理(科学)、材料工程(技术)、数据建模(数学)完成动态系统设计;在“植物生长监测”中引入传感器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操作。当前生物实验普遍存在学科割裂、实践浅层化等问题,而STEM模式通过跨学科任务(如水质净化工程)推动知识迁移与高阶思维发展,既呼应新课标对“探究实践”的要求,也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提供方法论支持,实现从“知识验证”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型。
二、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
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设计需突破传统实验的学科边界,强调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实践与数学思维的有机融合。其核心设计原则包含以下四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实验需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基础,例如在“发酵工艺优化”中严格遵循微生物代谢规律;二是跨学科整合性,通过技术工具(如传感器监测温度、pH值)、工程模型(如发酵装置设计)及数学分析(如数据拟合曲线)形成闭环学习链;三是实践导向性,围绕真实问题(如“校园水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设计实验任务,引导学生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到成果迭代中发展系统性思维;四是学生主体性,通过分组协作与角色分工(如数据记录员、技术操作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批判性反思能力。
在设计方法上,可采用项目驱动法,以复杂问题为起点构建实验框架。例如,在“智能灌溉系统设计”实验中,学生需综合植物蒸腾作用原理(科学)、湿度传感器编程(技术)、滴灌装置搭建(工程)及水量消耗统计(数学),最终完成可运行的微型灌溉模型。此外,情境模拟法通过还原真实科研场景(如模拟生态学家修复湿地生态),强化实验的代入感;迭代优化法则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反复测试改进方案,例如通过3次以上对比实验优化酵母菌发酵效率。
三、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实验案例分析
1.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实验
设计思路:基于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初步了解,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变化。
操作步骤: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绿色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的环境中。利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密封容器中放入植物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数据分析:记录不同环境条件下石灰水变浑浊的时间和程度,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找出温度、光照强度与植物呼吸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此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科学上,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技术上,掌握检测二氧化碳的方法;工程中,设计并搭建实验装置;数学里,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净化作用实验
实验背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了威胁。了解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某些生物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实验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准备不同污染程度的水样,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和种类的水生生物,观察生物的生存状况。同时,在部分污水中加入具有净化能力的生物,一段时间后检测水质的变化。
学生收获: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以及生物净化污水的效果。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生物知识,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环保责任感。
四、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实验实践效果与反思
1.实践效果
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实验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学习兴趣来看,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主动探索生物知识的热情明显增强。例如,在自制反射弧模拟演示器实验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对实验充满兴趣,认为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让生物学习变得更有趣。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以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实验为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还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能力提升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净化作用实验中,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以下是实践效果的具体数据展示:
2.存在问题
教师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STEM教育相关知识和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实验。这是由于教师培训体系中对STEM教育的覆盖不足。
资源缺乏:实验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场地有限,限制了实验的开展。原因在于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及时更新和补充实验资源。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在实验中的综合表现,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提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考量。
3.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策略。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STEM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该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学校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预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整合资源,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和补充实验设备和材料,同时与社区、企业合作,共享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望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充足的支持。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数据分析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这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构建了以跨学科整合、真实问题驱动为核心的实验设计框架,开发了“微型水循环系统设计”等典型案例,实践表明,STEM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工程思维及协作意识。然而,实验仍面临课时紧张、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开发低成本、易推广的校本化案例,同时加强教师STEM能力培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实验的深度融合,探索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为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