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节日文化开展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陈鹏鹏

甘肃省静宁县第三幼儿园

摘要:本文探讨利用传统文化节日资源,形成对幼儿园思想品德启蒙教育实施的系列项目路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来源、习俗、历史和幼儿节日活动的具体项目设计、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价为导向,探索幼儿园幼儿的“节日”项目实践思路,从而促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立初步认识,形成良好的情感与积极的行为养成。

关键词:节日文化;幼儿园;思政启蒙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多民族文化间的交往融合变得日益常态化,孩子们对于民族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启蒙必须从幼年时期开始。作为民族文化宝库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精神内核和民族价值观,是最具实施思政启蒙教育的传统文化形式。经过有目的、有组织、有重点的传统节日活动学习和认知,幼儿不仅可以收获知识积累和增长,还能够得到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潜移默化式良性提升。

一、加强节日文化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幼儿园进行思政启蒙的重要课程内容。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反映一个农历年,更是蕴含着盼望全家人团聚、告别旧岁迎接新年到来的浓厚情感,反映着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亲情的文化传统;此时的孩子可以通过全家人一起过年所感受到的家庭的浓浓氛围和对未来无限的希望,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忠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表现出对忠诚、勇敢、智慧的人的行为的肯定,让孩子知道历史上有那些伟大的人以及做出的伟大事迹,使他们心中播下正义感和勇气的种子;中秋节以“赏月”为主题、以“月饼”表达象征团圆的活动,蕴含着家人之间友好的相处和互相感谢的关系,让儿童们懂得珍惜家人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感激和分享等,对幼儿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与认识及其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接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每一种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及庆祝传统,这如同一个个窗口,孩子透过这些窗口能够看到过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成长的营养[1]。

二、做好课程设计

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中课程要根据幼儿园各个年龄段幼儿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来设计,让节日文化在以讲故事、做手工、演戏等方式中生动表现出来,让抽象化的价值观得以具象化、具体化、形象化[2]。对于学龄前阶段幼儿,在故事讲述方式中最好选用一些简单而又寓教于乐的小故事来承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例如,一些讲述勇敢故事、讲述友谊的故事和讲述通过拼搏获得成功的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在手工制作过程中让孩子懂得一些简单手工小制作的特点,例如,春节剪纸、端午节戴香囊以及中秋节的灯笼等等,从动手制作过程过程中让孩子深入体会传统节日的精华之处;在表演扮演游戏方面,让孩子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和受启发的游戏氛围,例如,在端午节,孩子可以扮演赛龙舟的选手,或是扮演嫦娥奔月的游戏,等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着力创设一种愉悦化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状态和快乐探索的方式下享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滋养,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培养上具有思想启迪、精神引领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探索

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想较好地将节日文化及道德价值观传授给学生,除了采用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教学趣味性,强化效果。如讲解法,通俗来讲就是直接对学生们进行讲述,简单粗暴地将节日的起源以及相关故事等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直观感受,当然对于故事的讲述采用语言进行解释,还可以采用图片、影像、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关于节日的一些信息。此外也可以采用示范法,即亲自制作或找一些会做的人进行演示,还可以展示一些有关的活动,有助于对学生手脑结合能力进行锻炼,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印象。小组讨论法,其主要是以组员为主,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自主地进行探究,说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看法和体会等,可以使组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鼓励、相互合作,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对别人观点的理解、探讨能力。实地考察法即去到不同的场合、去到真实的地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民俗村等,可以使学生看到在书本上未曾见过的传统文化,加深他们的直观感受[3]。

四、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开展基于节庆文化幼儿思政启蒙教育活动时,应该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估标准,以保证教育过程的质量。该评估标准既要考察孩子的认知变化(知识量记忆与接受情况)、情感变化(认同感、喜爱程度等)、社会行为改变(孩子之间互动情况、对老师的教导表现等),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判断该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如何。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测试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孩子认知变化方面考察孩子是否可以记得一些有关节庆的知识、习性;通过观察孩子在各种场景下的表现状态(即有没有兴趣、喜爱程度、自豪等情绪倾向)来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也可通过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把握孩子的社会行为状态变化(如幼儿是否比较友好、比较宽容、是否自觉学习课上讲授的有关礼仪与规范等);另外质化的个案研究也必不可少,它可以通过具体的个案(含有较详尽过程及细节)反映教师(及幼儿自身)的真实判断、思考过程并用来判断教育影响,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家长、孩子)了解实际情况、完善后续行动,综合而言,比较契合该教育实践活动的需求。

结语:节日文化作为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的载体,既可以引导幼儿了解本国的文化,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同时对于世界不同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这一培养方式以后的工作要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育模式,深化家园共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秋菊,赵旭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2024(5):77-78.

[2]王丽梅.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创的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2024(13):261-264.

[3]马闻泽.以传统节日课程为载体的幼儿园思政实践研究[J].精品,2021(2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