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头山古城的演变
周思慧
重庆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 401331
摘 要:城头山古城坐落在澧阳平原,古城从汤家岗文化延续至石家河文化,城内存在着少量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遗存,本文从各时期墓葬、城墙以及房址等进行论述,揭示出城头山古城的演变,探索城头山古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城头山古城;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城头山古城位于湖南澧县的南越村,靠近澧水、沅水、长江,东南靠近洞庭湖,是澧阳平原的一部分。城头山古城平面略呈圆形,四周有护城河和城墙环绕,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0-50米。城头山古城历经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城内堆积丰富,发现有不同时期的墓葬、房址、城墙等。
汤家岗文化时的城头山古城
根据发掘显示,汤家岗时期的人们主要聚集在城东部,这一时期的城头山古城存在少量墓葬、水稻田和房址。这一时期等级划分并不明朗,墓葬中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还未显现。距今6200年中国史前最早的城址在澧县城头山发现考古发掘证明它的前身就是一座汤家岗文化时期有土垣的环壕单聚落。①所以在汤家岗文化时期,城头山古城只是一个单一的环壕聚落,还未形成城址。
(一)墓葬
城头山古城中发现的墓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有790座,包括土坑墓405座、瓮棺葬385座,汤家岗文化墓葬2座,均为土坑墓②。汤家岗时期墓葬较少,仅见于墓葬M904、M905,且M904中人骨架大部分腐朽,M905人骨则朽没,且两座墓随葬品较少,只见碗、盘、釜和砺石。
(二)水稻田遗址及其附属遗址
水稻田遗址位于城头山古城的西部,靠近大溪文化的祭坛。1993-1994年在解剖南城墙时,发现了大溪文化早、中期大围壕,壕沟淤泥中出土的植物籽实、茎叶经鉴定属栽培作物的有稻、粟、大麻、薏苡、冬瓜、小葫芦瓜等。③
水稻田遗址中发现了三道田埂,田埂高于当时的水稻田,由此分成了三片水稻田。在对水稻田的剖面调查中,发现一根根往下伸展的根须或留下的痕迹,在土样中还拣选出炭化稻谷、蓼科、竹叶、田螺等动植物标本④。
与发现水稻田的同时,还发现与水稻田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均位于稻田以西的原生土层面高出稻田的地方。⑤汤家岗文化的城头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稻田,说明古城还未出现时,就已经是一个发达的聚落。
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古城
(一)墓葬
大溪文化墓葬主要集中在城头山古城的东部,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古城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墓葬等级、随葬品多寡已经出现。如大溪文化二期的M678,随葬品共27件,其中陶豆7件、圈足盘4件、器盖10件、鼎1件、鼎1件、釜1件、碗2件、玉璜2件。⑥在墓主人身旁还发现了一个小孩头骨,其中玉璜是被放置在墓主人的颈部,且墓主人右手拿鼎,玉璜和鼎是墓主人的等级象征,可见该墓墓主的身份等级较高。而其他大部分墓葬,如M75、M76未见有随葬品。随葬品多寡悬殊,多的达三十余件,并发现有象征身份等级的器物,少的仅一二件,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随葬品,此种情况当反映了死者生前地位的差异。
大溪文化的瓮棺葬分为圆形和椭圆形,这时的瓮棺葬主要是由陶釜和陶钵组成,也有以陶罐为主的。
(二)城墙
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一期晚段,使用至大溪文化二期;第二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二期,使用至大溪文化四期,这一时期的城墙有的是在第一期城墙的基础上继续增高拓宽,有的则是把第一期城墙推平之后在外围重新修筑更宽更高的城墙。第一期城墙的使用面积比较小,大概在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⑦。在把第一期城墙和城壕推平以后,在其上面发现了大量的房址。第一、二期城墙的修建主要是对自然的防范,如洪水、野兽等。对城墙的修建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稻作农业更加发达,才能让这么多人的精力放在城墙修筑上。
(三)祭台
祭台主要在城头山古城东部,靠近汤家岗文化的水稻田。整个祭台呈椭圆形,在祭坛上发现有圆形祭祀坑、屈肢葬瓮棺葬和祭祀坑群,圆形祭祀坑中还发现有砾石。根据《礼记·祭法第二十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同时还发现大量草木灰、红烧土等,推测此地应该是祭祀时所用。
(四)房址
大溪文化房址发现有28座,主要发现在城址东部,且大多为平地起建,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圆形和椭圆形房屋,如F75是弧形基槽,门道在东,呈现半圆形,门道以南保存不完整。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古城
屈家岭文化时期人们的重点活动区域从城东部移动至城中偏西的位置。
(一)房址
屈家岭文化时期发现的重要房址有F87、F23、F57等,其中F87平面呈方形,仅有一道南门,房间内发现有红烧土土台,东西北三面墙的外围发现成排柱洞,应该是廊檐。房址中没有灶台,没有火塘,没有生活用品,只是小型台面,且位于整个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它只能定位于用来聚会或者议事的集体活动场所, 这无疑具有礼仪建筑的性质。综合F87宽大的墙体规模、单独的封闭型建筑风格、外有廊檐的特殊设置、东西高度对称性和室内大面积无隔墙等一系列特征,我们推断其应是一处“礼仪”性质的建筑。⑧
(二)墓葬
屈家岭文化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城北部,墓葬主要分为瓮棺葬和土坑葬,墓葬包括了屈家岭早、中、晚期。墓葬的大小和随葬品数量都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墓葬一百多件,有的则只有几件。如M425,随葬品共103件,其中陶豆29件、壶12件、罐10件、鼎15件、孟形器1件、器盖30件、甑3件、杯1件、纺轮1件,另有石饼1件;布满整个墓坑。⑨
(三)城墙
第三、四期城墙在屈家岭文化时期修建,第三期城墙建于屈家岭文化早期,使用至屈家岭文化中期,第四期城墙建于屈家岭文化中期, 到屈家岭文化晚期走向衰弱, 废弃于石家河文化中期。
其面积也就是留存在现今地表上有明显标志的城头山史前古城,达八万余平方米。屈家岭文化时期,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辽河流域都发生着比较大的社会变化,人口都在增多,稻作农业发挥到比较高的水平,才能让更多的人的精力放在城墙修筑上
三四期城墙比一二期城墙大很多,高很多,城外的护城河也加宽了,一二期城墙更多的是对自然的防范。到了三四期城墙时,整个长江中游社会,几乎是所有比较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都发现了遗址,资源的争夺冲突加剧,城墙的修建更多的是防范外面部落的侵扰。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古城
(一)房址
石家河文化的房址发现不多,有28座,且分布比较零散,房屋多为平地起建,如F25,F25的墙体残块一面光滑平整,一面凹凸不平,由编竹夹泥焙烧而成。
(二)墓葬
石家河的墓葬发现数量比较少且分布比较零散,土坑墓只有一座M214,发现陶鼎、釜、盘等随葬品。这时的瓮棺葬主要是由陶釜和陶器盖组成,也有的是陶缸,并放置一些陶瓿、陶纺轮和陶壶等随葬品。瓮棺葬绝大多数用来埋葬婴儿和儿童,只有极少数用来埋葬少年或成人。骨骼大多保存不好,瓮棺内往往仅残留一些头骨、肢骨残片。⑩
六、结语
城头山古城从一个简单聚落到大型城址,历经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几个历史时期,直到石家河文化中期城头山古城才彻底废弃,演化序列清晰,留下了大量遗迹供人研究。
参考文献
[1]裴安平.聚落群聚形态视野下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分类研究[J].考古,2011(04):50-60+115.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
作者简介:周思慧 出生年月:2000.01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先秦考古。
①裴安平.聚落群聚形态视野下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址分类研究[J].考古,2011(04):50-60+115.
②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284.
③ 尹检顺.湖南澧阳平原史前文化的区域考察[J].考古,2003(03):248-260.
④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164.
⑤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165.
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293.
⑦ 郭伟民.城头山城墙、壕沟的营造及其所反映的聚落变迁[J].南方文物,2007(02):70-82.
⑧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198.
⑨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2007:198.
⑩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J].考古,1989(04):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