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

作者

张娜

身份证号:13032319960219****

摘要:大跨度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对于保障桥梁安全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分析关键施工技术及其在抗震性能中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际案例的剖析,总结出适用于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点,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推动桥梁抗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施工技术

引言

在现代交通网络中,大跨度桥梁以其跨越能力大、造型优美等特点,成为连接地理障碍的重要纽带。然而,地震灾害对桥梁结构的破坏性不容忽视。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是确保大跨度桥梁在地震作用下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大跨度桥梁抗震性能得以保障的基石。首先,桥梁抗震设计需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这一目标明确了桥梁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性能要求,即在小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弹性,确保正常使用功能;在中震作用下结构允许出现局部损伤,但可通过修复恢复使用功能;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整体稳定,避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其次,抗震设计需强调结构的冗余性和延性。冗余性是指结构在局部构件失效时仍能维持整体承载能力,延性则是结构在极限状态下通过变形耗能的能力。大跨度桥梁通常采用多跨连续结构或悬索、斜拉体系,其冗余性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实现,延性则可通过优化构件截面形式和连接方式来提高。此外,抗震设计还需考虑桥梁的抗震重要性系数,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环境,合理确定其抗震等级,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二)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地震作用分析是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结构自振特性的简化分析方法,适用于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该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结合地震动反应谱,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然而,对于大跨度桥梁这类复杂结构,其动力特性复杂,反应谱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结构的实际响应。时程分析法则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动力分析方法,通过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直接求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该方法能够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地震动的非平稳特性以及结构与基础的相互作用,适用于复杂大跨度桥梁的抗震分析。

二、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

(一)结构体系与抗震性能优化

主梁截面形式的优化是提升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采用箱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能够有效提高主梁的抗弯和抗扭刚度,同时减轻结构自重。通过调整截面尺寸和材料分布,可实现结构的轻量化与高性能化。例如,采用变截面设计能够使主梁在不同部位根据受力需求合理分配材料,减少地震作用下的应力集中。

索塔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也是关键环节。索塔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支撑结构,其抗震性能直接影响桥梁的整体稳定性。采用钢筋混凝土索塔时,可通过增加截面尺寸、优化配筋率和设置剪力键等方式提高索塔的抗剪能力和延性。对于钢结构索塔,合理的截面形式和连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此外,索塔与主梁之间的连接方式对抗震性能也有重要影响。采用半刚性连接能够有效协调索塔与主梁之间的变形,减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传递。

支座布置方式的优化是提升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合理布置支座能够有效调整结构的自振特性,降低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采用多向活动支座和抗震支座能够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多向活动支座允许主梁在地震作用下自由变形,减少结构的约束应力。抗震支座则通过自身的耗能机制,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响应幅度。

(二)阻尼装置与耗能技术的应用

阻尼装置与耗能技术是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在桥梁结构中设置阻尼装置,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阻尼装置的应用主要包括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调谐质量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是一种基于流体阻尼原理的耗能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阻尼流体在活塞与缸体之间的流动,产生阻尼力,耗散地震能量。粘滞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和适应性,能够有效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在大跨度桥梁中,粘滞阻尼器通常安装在主梁与索塔之间或主梁与桥墩之间,通过调整阻尼系数和活塞面积,实现对结构响应的有效控制。

摩擦阻尼器是一种基于干摩擦原理的耗能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摩擦片之间的相对滑动,产生摩擦力,耗散地震能量。摩擦阻尼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大跨度桥梁中,摩擦阻尼器通常安装在索塔与主梁的连接部位或桥墩与主梁的支座部位。通过调整摩擦系数和预压力,能够实现对结构响应的有效控制。此外,摩擦阻尼器还具有自适应性,能够在不同地震烈度下自动调整耗能能力。

三、大跨度桥梁抗震施工技术要点

(一)施工阶段的抗震措施

1.临时支座与支撑系统的设置

施工阶段应合理设置临时支座和支撑系统,以增强桥梁在施工期间的抗震能力。临时支座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施工荷载和地震作用。对于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临时支撑系统应根据桥梁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进度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稳定性。

2.施工顺序与地震动的协调

施工顺序的优化对抗震性能至关重要。在地震多发区域,施工顺序应尽量减少结构的暴露时间,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例如,对于连续梁桥,应优先完成桥墩的施工,再进行主梁的架设,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3.减隔震装置的预安装与调试

在施工阶段,减隔震装置的预安装和调试是抗震措施的重要内容。减隔震装置如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滑动隔震支座等,应在施工过程中提前安装并进行功能测试。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作用,验证减隔震装置的性能,确保其在实际地震中能够有效耗散能量。

(二)施工质量控制与抗震性能保障

1.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对于抗震关键部位的材料,如高强度钢材、高阻尼橡胶支座等,应严格进行质量检测。材料的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特别是材料的延性、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抗震性能。

2.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管理

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管理是保障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对于关键施工工艺,如索塔的混凝土浇筑、主梁的拼接和支座的安装等,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例如,索塔的混凝土浇筑应采用分层浇筑工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3.抗震性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结构的振动响应、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分析了关键施工技术及其在抗震性能中的作用。通过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际案例的剖析,总结出适用于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点。研究表明,合理的结构体系优化、阻尼装置的应用以及施工阶段的抗震措施是提升大跨度桥梁抗震性能的关键,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推动了桥梁抗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亭玉,谢永康,钟鸣.大跨度桥梁抗震特点及施工技术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2,(09):48-50.

[2]张志新.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实用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58-59.

[3]许伟龙.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