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郭迎斌
身份证号:13052519840820****
摘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日益复杂多样,这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探讨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和策略。通过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的系统梳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方法,旨在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成为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人员安全的核心议题。建筑施工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多样的人员协作以及动态的现场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安全管理难度显著增加。风险控制不仅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施工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保障。深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不仅有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工程效益。
一、建筑施工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风险识别的关键环节
建筑施工风险识别是系统性地发现潜在风险的过程,其关键在于精准定位风险源。施工现场的风险源主要包括人员行为、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环境条件以及管理因素。人员行为风险涉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以及疲劳状态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误操作或违规行为,进而引发安全事故。例如,高处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安全带,可能因失足坠落造成严重后果。机械设备风险则源于设备的选型不当、老化故障以及维护不足。如塔吊的起重臂连接部位松动,可能在作业过程中发生断裂,危及下方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施工工艺风险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复杂的施工工艺或不合理的设计可能导致结构稳定性问题。例如,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若支护结构设计不符合地质条件,可能引发基坑坍塌。环境条件风险主要受自然因素和施工现场环境的影响,如恶劣天气、地质灾害以及施工现场的狭窄空间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管理因素风险则涉及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安全教育的落实以及分包管理的协调等,管理的不到位可能导致安全责任不清,风险难以管控。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还需特别关注风险的动态性和关联性。施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新的风险源可能不断出现。例如,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随着楼层的升高,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的风险逐渐增大。同时,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一个风险的发生可能引发其他风险的连锁反应。例如,机械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施工进度延误,进而增加赶工压力,引发人员疲劳作业,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风险识别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采用系统化的识别方法,如现场观察、专家咨询、事故案例分析等,全面、动态地识别潜在风险,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准确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旨在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为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建筑施工领域,风险评估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通过风险矩阵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分级。风险矩阵法将风险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严重性也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根据两者的组合确定风险的等级。例如,高处坠落事故的可能性为中等,但严重性极高,因此其综合风险等级为高。定量评估则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例如,采用故障树分析(FTA)方法,从事故结果出发,逐步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构建故障树模型,通过计算各事件的发生概率,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值。
二、建筑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一)人员管理与安全培训
人员是建筑施工的核心要素,其行为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因此,人员管理与安全培训是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首先,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员资质审核机制,确保所有进场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塔吊司机等,必须持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并定期接受技能复训与考核,以保证其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安全培训是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手段。培训内容应涵盖施工安全法规、现场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以及应急救援知识等。培训方式需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通过模拟事故场景,让施工人员亲身体验并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置方法。例如,在高处作业培训中,可设置模拟坠落场景,让工人熟悉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坠落后的应急措施。此外,培训应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不同工种和施工阶段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例如,在深基坑施工阶段,重点培训基坑支护、边坡防护以及地下水控制等安全知识;在装饰装修阶段,则侧重于电气安全、消防知识和有限空间作业培训。
除了培训,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也至关重要。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人员考勤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并将安全绩效纳入员工考核体系。通过设立安全奖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主动发现和报告安全隐患,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新进场工人和临时工,应安排专人进行安全交底,确保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避免因不熟悉环境而引发安全事故。
(二)技术与设备的安全保障
技术与设备是施工过程的重要支撑,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施工风险的高低。在技术层面,施工企业应优先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BIM技术能够对施工现场进行三维建模,模拟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场景,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在复杂结构施工中,通过BIM模型分析结构受力情况,优化施工方案,降低结构坍塌风险。物联网技术则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如深基坑的位移、沉降监测,塔吊的载荷、力矩监测等。一旦数据异常,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设备的安全保障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验收和维护制度,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安全标准。对于大型设备,如塔吊、施工升降机等,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调试和定期检测。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配备专人负责操作和维护,严禁设备带病作业。同时,企业应建立设备安全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运行时间、维护记录和故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对塔吊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其频繁出现制动异常,应及时停机检修,防止因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当前,尽管施工安全管理在制度和技术手段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技术局限性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挑战。通过加强人员管理与安全培训、优化技术与设备安全保障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升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隋沿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J].陶瓷,2025,(01):216-218.
[2]陈文俊.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A]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2.
[3]王军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策略[J].砖瓦,2024,(0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