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沈光泽 陆小苗 罗兰 龙天雯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小屯乡古法造纸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探讨了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促进古法造纸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带动贞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乡村振兴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 “三农” 问题、推动城乡融合意义重大,涵盖产业、生态、乡风等多个维度,各地乡村积极挖掘特色资源谋发展。贞丰古法造纸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经济上有发展特色产业潜力,能转化为有竞争力产品,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助力产业兴旺;文化上是当地文化传承关键载体,弘扬此技艺可提升村民文化自信,丰富乡风文明内涵。但如今,贞丰古法造纸受现代造纸工业冲击、传承人才短缺、市场开拓及营销渠道局限等问题困扰,生存与发展空间受限。深入研究其与乡村振兴关系,探索新时代发展路径,对破解困境、实现乡村振兴及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提供有益思路。
一、贞丰古法造纸溯源
造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民间流传已久。据贵州贞丰手工纸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清乾隆年间,其工艺和质量拥有良好的声誉,其传承幸赖家族的力量才得以绵延不断。据武陵郡藏手抄本《龙氏家谱》记载,贵州贞丰小屯古法造纸始于清代,乾隆五十九(公元 1794)年。《咸丰兴义府志》载:“纸,产府亲辖之纸槽及安南县之廖箕菁者佳。黔书:石阡纸,光厚可临帖。今郡纸质韧而色白,实远胜之。”可见贞丰皮纸制造技术的特色和历史地位。贵州当地因其纸质如绵,故又称白绵纸。
造纸技艺发源于民间,经东汉蔡伦改造后广经流传,贞丰当地人民根据地方上的造纸原料,对造纸技艺进行改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蕴含了各地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及保护价值。过去贞丰所产的皮纸主要应用于日常所用的食品包装和祭祀,部分运用于书画领域,现如今,贞丰皮纸在书画领域积极探索研发新的技艺,包装以及祭祀的运用场景逐渐减少。2006年5月,贞丰古法造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屯古法造纸非遗保护项目系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需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2024年10月,笔者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进行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仕阳大师进行采访,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二、贞丰古法造纸发展机遇与挑战
贞丰古法造纸技艺传承发展至今,已至第十一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仕阳为第九代传承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贞丰古法造纸一度远销海内外,还通过央视《走近科学》等媒体进入大众视野,却仍未获广泛关注与保护。
该古法造纸虽保留传统工艺流程,但因传统工艺在效率和产量上无法与现代化造纸抗衡,逐渐退出主流市场。在现代化造纸冲击下,一方面年轻人缺乏对古法造纸的文化认同,未意识到保护技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经济效益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年轻人不愿加入,传承面临危机。此外,部分造纸户曾因非法排放危险废物被以环境污染罪判刑,影响了古法造纸的生产与声誉。
2006年被评为非遗项目后,贞丰古法造纸逐渐重回大众视野,刘仕阳带领弟子不断创新,产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纸张作品,且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技艺传承人缺少
贞丰皮纸制作复杂、学习周期长且经济效益低,难以吸引年轻人。老一辈工匠渐退,技艺传承断层。乡村振兴需相关人才,可当下年轻传承人匮乏,也缺扎根乡村的商业人才,产业发展乏力。受现实因素,尤其经济因素影响,能掌握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
2. 传承发展工作
贞丰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寥寥,代表性人物有国家级的刘世阳和州级的刘红禄。黔西南州重视非遗保护,虽2021-2022年争取到720余万元经费,但贞丰县非遗项目传承经费低,资金短缺制约发展。发展古法造纸产业需资金改进工艺、培养人才、开拓市场,乡村地区资金不足,致使产业升级与宣传推广难开展,阻碍其与乡村振兴结合。当地非遗保护条例和资金管理对传承人支持有限,大规模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3. 产业规模受限
古法造纸本身产量低,贞丰皮纸生产完全取材自然,主要材料为构树皮,辅助材料为仙人掌汁、石灰、清水等,制作工序高达72道,制作过程完全遵循古法,造纸技艺复杂,其手工制作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像现代造纸业那样大规模生产,且传承人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皮纸,笔者在采访中得知制作一批皮纸(大约6000张)需要一家人团结协作20天到一个月才能完成,耗时较长。这种小规模生产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中对产业规模效益的要求,无法大量吸纳劳动力和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限制了其在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发挥。
4. 消费市场衰微
贞丰古法造纸虽为国家级非遗,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全国及贵州省其他地区知名度低。其市场营销和纸张生产效率不及安徽泾县、四川夹江等地的纸品。在拓展市场时,由于缺乏有效营销模式、品牌建设意识和专业经营管理、营销人才,难以打开市场,无法有力支撑贞丰县乡村振兴。
5. 销售渠道单一
传统线下门店受限:当地古法造纸产品多通过手工艺品店、特产店销售,如小型集市、街道店铺,顾客以当地居民和少量游客为主,销售范围窄。景区内虽有销售点,但游客购买随机性强、重复率低,且受淡旺季影响,淡季销量下滑明显。
线上销售渠道缺失:相比其他手工艺品或特产,贞丰古法造纸在主流电商平台店铺和产品少。许多作坊或传承人未重视电商平台,因缺乏技术和经验未积极开店。在社交媒体推广上,虽有账号但未形成有效营销体系,无法转化流量。
批发销售渠道狭窄:批发主要与书画、文化用品店合作,但因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低,合作商家少且集中在周边或省内,省外合作少,市场难以拓展。
三、贞丰古法造纸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极为关键。但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且青年一代与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致使传承链条有中断风险。为此,要强化传统手工艺文化价值的推广与教育,提升当地居民认知与重视程度,培养传承意识。同时,传统手工艺挖掘与创新意识也亟待加强。应引导手工艺人拓展思维,融合现代设计与工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投入资源助力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改善这些问题,对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潜力意义重大。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贞丰古法造纸作为手工艺产业,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其传统制作需精湛技艺与耐心,让当地居民有了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随着产业发展,居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对妇女和老年人来说,手工艺制作是灵活的就业方式,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此外,贞丰古法造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不仅带动相关产业链,促进经济多元化,且产品有市场竞争力,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 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贞丰古法造纸是地方文化重要标识,其传承发展对提升乡村文化独特性与吸引力意义重大。这一传承十二代的造纸技艺,在贞丰县历史上留下厚重印记,融合各时期不同制造风格与技术,依托贞丰古城彰显古法造纸的深厚历史,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传承发展贞丰古法造纸独特文化,能塑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地方形象与吸引力。其文化的传播发展,既有助于提升地方形象,又能吸引外界关注与投资。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可展示其文化魅力,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投资合作机会,助力乡村振兴。
四、贞丰古法造纸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1.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与贞丰当地政府、学校、企业或社会组织合作,开设古法造纸技艺的专业培训课、体验课及特色课程。邀请传承人刘仕阳大师指导教学,系统传授工艺、技艺与文化内涵,培养专业人才,增强人们对古法造纸的了解,提升对非遗的兴趣,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通过开展活动宣传古法造纸技艺和产品,如在当地举办创意、书法比赛,借鉴“高原水乡·大美余庆”等赛事。将古法造纸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以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打造集造纸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示范点或研学基地,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推动贵州古法造纸传承发展,让年轻人在活动中感受其魅力与非遗传承价值。
2. 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力度
2022年6月“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项目启动,长期关注古法造纸的兴义师院艺术学院老师熊肸及时申请项目资金,带领团队实施古法皮纸技艺恢复与宣传项目,然而贞丰古法造纸传承至今仍艰难。对此,政府需在资金、政策及法律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贞丰古法造纸与乡村振兴结合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设备更新和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古法造纸自身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开展商业合作引资,为项目发展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撑。
3. 提升生产效率推进技术创新与改进
贞丰古法造纸有72道全手工工序,每道都不可或缺。要解决生产效率问题,需从技术创新改进入手。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科技:研发新型原料处理设备,避免氢氧化钠、次氯酸钠污染水质和农田水源;加强纸张质量检测技术应用,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同时,改进造纸工具,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深入分析研究72道工序,简化复杂操作,优化生产流程。通过科学实验分析确定最佳原料配比,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节省时间和资源。
4. 网络媒体与古法造纸新结合
加强对贞丰古法造纸的网络媒体宣传。贞丰“贞好看”青年电商直播基地负责人杨帆在基地布景,邀请非遗传承人及对自媒体直播感兴趣的人体验直播,以宣传贞丰古城,目前效果欠佳。为此,宣传古法造纸技艺时,可邀请山白、九月等网络媒体非遗博主合作,在网络短视频平台发布如制作教程、沉浸式体验等古法造纸视频。直播销售产品时,摆脱传统非遗宣传模式,除展示产品、讲解过程外,添加创新元素,如呈现古法造纸过程、寻找原料等环节,激发直播观众对古法造纸的兴趣。
5. 构建好古法造纸文化生态系统
贞丰古法造纸文化生态受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消费者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部分,是当地传统文化与环境结合的有机整体,与其他文化、社会及自然系统联系紧密,能通过与环境作用形成文化生态。在文化生态视角下,贞丰古法造纸受当地生态环境影响,也辐射传统文化。加强与当地不同非遗传承项目合作,可有效促进文化生态构建。比如当地美食非遗贞丰糯米饭,包装时采用皮纸,双方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能让消费者感受糯米饭的传统价值与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对非遗传承的重视。
结语
贞丰古法造纸技艺作贞丰县的文化瑰宝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需要从人才培养、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推动贞丰古法造纸技艺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贞丰古法造纸技艺定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贞丰县乃至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和标杆。
参考文献
[1] 杜沂倩.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古法造纸传承与保护探析." 造纸信息 . 04 (2024): 27-30.
[2] 蔺文慧.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4,(33):64-67.DOI:10.13939/j.cnki.zgsc.2024.33.016.
[3] 娄春元. 丹寨石桥古法造纸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 2024. 贵州民族大学, MA thesis.
[4] 席禹梅.古法造纸与乡村聚落的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21.DOI:10.27047/d.cnki.ggudu.2021.002475.
[5] 谢乾丰.古法造纸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流碰撞[J].中国造纸,2023,42(03):148.
[6] 张维维.丹寨石桥古法造纸衍生品设计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2.DOI:10.27807/d.cnki.cgzmz.2022.000305.
[7] 郑雨欣.贵州丹寨石桥古法造纸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视觉化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23.DOI:10.27047/d.cnki.ggudu.2023.003227.
[8] 朱玉哲. 清代以来贵州手工造纸的分布变迁及影响[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