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提升
武蕾
肥城市实验幼儿园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 271600
摘要:幼儿教育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其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素养,更是为未来优秀人才的塑造铺平道路。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幼儿间的沟通、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幼儿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使其主动去解决问题,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将讨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表现问题展开相应分析,提出加强幼儿合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合作能力
前言: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幼儿们创造一个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总体来说,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参与各类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性。然而,在观察区域活动的实施时,可以明显察觉到,许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过度保护的影响,这种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就需要深入思考引发此类问题的根源,然后采取对应的措施加以应对解决,旨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
1.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表现问题
1.1自我中心
近年来,在计划生育的背景影响下,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家长对幼儿的过分宠溺,很可能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那种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所孕育出新生命的家庭中,幼儿往往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心,家中的长辈们在他们提出需求时,会倾尽全力去满足。这种过度关注,就会导致幼儿在潜意识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模式,而这种心里行为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表现的格外的明显,导致幼儿很难理解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进而无法融入集体,严重阻碍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1]。
1.2缺少合作意识
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中可以观察到,部分幼儿虽然在特定的活动区域中,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展示出优秀的作品,但当进入到小组合作游戏环节时,他们却容易固守在独立的氛围中,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情况的产生势必会严重影响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制约区域活动中合作氛围的形成。
1.3缺少有效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虽然表现出积极参与愿意,但在主动沟通时,由于不具备协调和沟通的技巧,导致与他人交往时很容易产生摩擦矛盾。在自身处理冲突问题时只能选择告状,或者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问题,这显然与合作的初衷相违背。
2.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2.1家园合作引导
幼儿教育的始末,与教师和家长都息息相关,二者缺一不可。为有效引导幼儿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友误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主动开展家校合作,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的社交状态,为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积极参与基础[2]。
为了顺应幼儿的成长需求,教师在幼儿园应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教师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设计出富有挑战性且富有趣味的课程任务,鼓励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协商、分享、学习与合作。例如,可以策划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家务活动,比如说整理房间,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联系,帮助孩子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作为幼儿的家长,也需要积极与教师保持沟通,不论是通过私信还是在合作探究群中进行集体讨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建。
2.2利用实践探究提高合作意识
根据上述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还需要为幼儿树立合作学习的正面榜样,这样才能顺势日升幼儿合作意识。幼儿的行为模式,多半是通过模仿逐步形成的,他们的模仿对象,主要包含他们的家长,还要在幼儿园的教师和同班的小伙伴。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教师需要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察觉那些在活动中,在合作环节上表现比较凸出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学习。
以搭建大型立交桥模型的活动为例,假如某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主动协助遇到困难的同伴,并积极为小组挑选合适的材料,教师应立即给予赞赏,并引导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同时,这也是教师借机向幼儿们深入讲解合作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通过相互协作,才能共同达成目标。因而,这样的榜样力量将激励该幼儿在随后的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将影响其他幼儿的参与意愿,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合作氛围[3]。
另外,为幼儿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还可增强其团队意识。在区域活动中,许多任务本质上适合幼儿之间合作共完成。因此,教师在日常指导中应积极收集能够激发合作的活动素材,并灵活融合实际情况,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合作平台。这样,能够为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合作探讨和创作。在美术区,幼儿们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创作出一幅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就作品的主题、颜色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与协商,使最终完成的作品呈现出和谐的美感。在任务布置后,教师应细致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找出他们在合作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
2.3传授合作方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环节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的关键环节。虽然,目前在许多实例中,不乏有些教师已经能营造出一个相对协作教学环境,然而,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在掌握合作技巧上的不足,很可能会导致幼儿在参与合作活动时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在课堂中主动引导幼儿参与进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使他们在未来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合作活动中来。以积木游戏为例,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激励他们在小组内协商并决定合作的方法。当幼儿面临材料短缺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导他们学会相互礼让、轮流使用材料,或共同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高效完成任务。当小组中的幼儿遇到挑战时,还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对于乐于助人的幼儿,可以适度的给予肯定表扬,比如水采取简单的点头、竖起大拇指,或通过其他激励性表情,使幼儿在合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就能在无形中增强他们的合作积极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团队合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大量的竞赛元素,将其引入到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小组中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共同达成目标。以“蜘蛛爬”游戏为例,这个活动需要四个幼儿通过分工合作共同移动轮胎。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任务分配,例如,前两人负责拉动,中间有人站立推动,而最后的两名幼儿则负责协助拉动。通过轮换位置,幼儿可以不断尝试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当某个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后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教师还需要组织其他幼儿以该小组为榜样,激励他们探讨成功的合作方法。
结语:通过区域活动,推动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相关的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性引导方式,为幼儿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其合作能力提升的学习环境,使其在未来在社会中,主动适应并且参与人际交往,为他们生成终身学习意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09):81-83.
[2]朱爱芳.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87-188.
[3]张莉轩.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J].读写算,20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