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肖亚南
许昌市第一中学 河南 许昌 461000
引言
教学评价作为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手段,一直是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便要把握核心素养要求,关注初中生思维特征和个性表现,立足教学评价的特点和运用价值,构建出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将全面认识自己,成为具备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一、丰富评价内容维度
阅读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活动,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兴趣和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认知会影响到其最终阅读效果和习惯[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阅读能力所涵盖的多个层面,丰富评价内容维度是对教学目标下具体评价体系进行量化和描述,具体包括基础、技能、思维、情感、习惯等不同方面,通过全方位评价助力学生阅读能力进阶。这样全面且系统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又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教育环境,更全面地展现其语文能力和学习成效。
例如,教师围绕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展开授课,本文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全过程,展现着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基础维度评价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把握程度,确保其掌握故事发展背景、参与人员等基础要素;技能维度评价学生朗读和分析能力,分析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中江南水乡生活的悠然、看社戏过程的急切与愉悦等思想感情;思维维度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含义,判断学生是否能从社戏过程、村民相处细节中,挖掘出乡村生活的淳朴、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情感维度主要是评价学生能否体会“我”盼社戏时的急切、看社戏遇波折的失落等。
二、创新评价方式方法
为借助课堂评价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设计应聚焦阅读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过程,引出的评价任务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和理解文本。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围绕具体文本内容设计情境化或项目式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从中深度体验和创意实践。教师还可将数字化工具应用其中,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学生最终阅读成果展开评估,把握激励性评价形式,切实增强初中生阅读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教师围绕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展开授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探究中国石拱桥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运用阅读档案袋记录下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挖掘程度以及与同伴思维碰撞的参与度,实施反馈学生阅读进度与问题;阅读探究后,学生将探究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上传至线上平台,教师再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使得评价更加精准且高效。此外,教师还可启动“中国石拱桥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式阅读活动,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从观点独到性、应变能力等进行系统讲评,这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强化评价反馈改进
评价反馈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评价反馈应及时、具体且具有引导性,既要指出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又要给予学生相应改正建议,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完善修正中获得提升。基于这些数据,教师还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此课堂评价举措,能助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和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为后续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向指引。
例如,教师围绕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展开授课,基于全班学生阅读反馈数据,总结出“对于文中时代背景下父亲复杂心境理解不足”的共性问题,开展拓展阅读活动,补充朱自清父亲生平和当时家庭环境资料,助力学生完善阅读认知。除此之外,教师建立起“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流程,针对学生上述表现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后,需要进行第二次阅读检测,让学生将一些情感品读方法进行实践,以此形成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驱动学生持续阅读探究。建立动态调整与反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达到科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评价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通过提升课堂评价有效性,能够使教学评价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展望未来,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科整体育人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评价方式,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核心素养,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月洁.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素养的评价路径[J].教育,2024,(34):49-51.
[2]郑华宇.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24,(2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