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薛正阳 李涛 刘华建 杨睿潇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催化活性等特性,能够显著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对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涵盖纳米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检测生物分子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纳米材料;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引言: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诊断的发展,对生物传感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无需酶修饰、稳定性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纳米材料的出现为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其特殊性能可改善传感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因此深入研究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1.纳米材料概述
1.1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的材料。按其维度可分为零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粒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在纳米量级,例如量子点,其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使其在光学、电学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性质;一维纳米材料,像纳米线、纳米管等,具有大的长径比,在电子传输等方面有着优异的性能;二维纳米材料,例如石墨烯,仅有单原子层或几个原子层的厚度,在平面内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等特性。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也为研究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2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首先是小尺寸效应,当材料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其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纳米金颗粒由于小尺寸效应,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与块状金有很大差异,这为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光学检测提供了独特的信号。其次是表面效应,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随着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这使得纳米材料表面原子数增多,表面活性增强。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生物分子的吸附和固定,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此外,量子尺寸效应使得纳米材料的能级间距随尺寸减小而增大,改变了材料的电学、光学等性质,为传感器的信号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则使纳米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这在电子传输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助于提升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2.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原理
2.1电化学检测原理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涉及了化学,生物,物理和材料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旨在开发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响应时间短,价格低廉的检测器。电化学检测是基于电极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当目标生物分子与传感器表面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电极表面电学性质的改变。例如,目标生物分子可能会改变电极表面的电荷分布,或者参与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种电学性质的改变可以通过测量电流、电位或阻抗等电化学参数来实现检测。电流型检测是常见的一种方式,当目标生物分子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后,会影响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使电流发生变化。电位型检测则是基于目标生物分子引起的电极电位的改变,通过测量电位的变化来确定目标生物分子的存在与否及其浓度。阻抗型检测是根据电极表面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前后阻抗的变化来进行检测的,这种检测方式对于研究生物分子与电极表面的界面性质非常有用。
2.2纳米材料对检测性能的影响机制
纳米材料对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机制。一方面,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利于生物分子的吸附和固定。例如,纳米多孔材料可以像海绵一样吸附大量的生物分子,使得生物分子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独特的电学性质可以促进电子传递过程。比如,纳米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电阻,加快电子在电极和生物分子之间的传递速度,进而提高检测的响应速度。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如静电作用、氢键等,来增强生物分子在电极表面的稳定性,减少生物分子的脱落,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3.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1研究现状
目前,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材料方面,多种纳米材料已经被应用于传感器的构建,如金属纳米材料(纳米金、纳米银等)、碳基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以及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等)。这些纳米材料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在检测对象上,已经能够检测多种生物分子,包括葡萄糖、过氧化氢等。例如,利用纳米金修饰的电极构建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葡萄糖的浓度。此外,在传感器的制备工艺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简单的物理吸附法到化学共价键合法等多种方法被用于将纳米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提高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3.2面临的挑战
然而,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部分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生物分子或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限制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其次,纳米材料的稳定性仍然需要提高,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度等,纳米材料可能会发生团聚、氧化等现象,从而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再者,传感器的选择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样品中,往往存在多种干扰物质,目前的传感器在区分目标生物分子和干扰物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传感器的大规模制备和成本控制也是一个挑战,目前的制备工艺大多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传感器的广泛应用。
3.3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注重纳米材料的优化设计。例如,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复合等手段,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检测原理和信号放大策略,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例如,利用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构建新型的催化放大体系,增强检测信号。此外,要探索更加简单、高效、低成本的传感器制备工艺,实现传感器的大规模制备,从而推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结语:纳米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提升等。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开发出性能更优的纳米材料和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推动该领域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明月.基于C3N4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23.
[2]夏海艳,王新天,刘丽霞,全昌云.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23,39(02):240-247.
[3]刘瑶,尤勋海,赵冰,罗晓莹,陈星.功能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新冠病毒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23,38(0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