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耳鸣的病因病机、治疗

作者

汤妮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伏邪”理论是温病学中的重要理论。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耳鸣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部分耳鸣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结合伏邪理论加以阐释。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耳鸣的病因病机、与现代研究的关联、治疗,可以为认识耳鸣提供其他思路和角度。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阐述伏邪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关联,为中医临床治疗耳鸣提供思路。

关键词:伏邪 耳鸣 病因病机 治疗

引言

耳鸣是以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耳鸣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据统计,曾经历耳鸣的人群占25.3% ,常常发生耳鸣的人群占7.9% 。[1]成年人耳鸣的发病率约为10%~19%,而约30%的老年人长期能够感知到耳鸣。[2]耳鸣轻者可忽略其存在,而部分较重者受耳鸣困扰严重,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需要进行就诊。现代医学认为耳鸣的产生与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炎症、肿瘤、外伤、畸形等)、耳毒性药物中毒、老年因素、噪声暴露等密切相关。[3]伏邪是温病中的重要理论,临床上部分耳鸣与伏邪相关,可从外感、内伤、先天禀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根据伏邪理论探讨耳鸣的病因病机、辨治,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伏邪理论的历史溯源与内涵

在《说文解字》里,伏邪中的“伏”为“伺也,从人从犬”[4],即伺机发动,说明伏邪“潜藏随时机而动”。伏邪广义内涵指人体感邪后不即刻发病,邪气伏藏于机体,逾时而发,谓之“伏邪”。狭义的伏邪为温病中的伏邪温病,即伏气温病,称伏邪或伏温。古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即冬季受到寒邪侵袭后,邪气伏藏于体内,未发病,到春季阳气升发,潜藏的邪气被激发,与热相合,故而发为温病。随着伏邪理论不断发展,伏邪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温病。伏邪发生与阴精缺少也关联,《素问·金匱真言论》中记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伏邪如贼,潜匿幽深”的比喻,也强调伏邪具有隐匿性。

2伏邪致耳鸣的病因病机

伏邪的产生可从外感、内伤[6]、先天三个方面阐释。外感即外感六淫邪气侵袭机体,伏藏于五脏六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内伤由情志因素、饮食劳倦、嗜食厚味、宿有旧疾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气行则血行,气机运行不畅则血液运行失常,最终导致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产生。先天即为先天伏邪[7],如母亲妊娠期间感受外邪导致胎儿禀赋不足或胎儿通过母婴血液遗传疾病。《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子发为巅疾也”。《医学入门》:“胎病多由母气”,提出孕期调摄不当(如过食辛辣、情志过激)可致胎毒伏于机体。

中医认为耳鸣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睡眠缺乏、精神压力较大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病机虚实兼有,有风邪侵袭、痰湿困结、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心血不足、肾元亏虚六种证型。[5]而部分证型可与伏邪有联系。

在外感与内伤中,风邪是耳鸣发病的核心因素。机体受外感风邪侵袭,患者往往忽略,风邪随之伏藏入里,可能进入较深的部位,等待时机发作。而饮食劳倦、情志不遂、患者精神压力过大等则会使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破坏,化生内风,为内伤伏邪,同样待时而发。[8]《临证指南医案》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外风、内风伏藏于机体,感而不即发,称为伏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正气充足时,风邪伏而不发。正气不足时,伏风侵袭耳窍,清空之窍遭受蒙蔽,导致耳鸣。《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伏风也可化热,导致风火扰窍致鸣。其余外感伏邪,如伏寒、伏火亦可导致耳鸣。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的内伤伏邪除内风外,日久还可使气机阻滞,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日久气血生化不足,经脉空虚,耳窍失去养,发为耳鸣。嗜食厚味导致痰湿内生,湿邪伏藏于机体,久而困阻中焦,蒙蔽遇上,导致耳鸣。先天伏邪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导致。如先天不足,肾不藏精,耳窍失养,形成“伏邪容留”的病理基础。《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3现代医学对耳鸣病理机制的研究

耳鸣在现代医学中根据分类方法不同,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生理性耳鸣与病理性耳鸣、耳源性耳鸣或非耳源性耳鸣等。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功能异常是耳鸣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涉及神经可塑性改变、神经递质失衡、边缘系统异常及精神症状的相互作用。[9]小胶质细胞通过M₁/M₂表型动态平衡参与急性耳鸣的中枢发病机制,促炎因子(TNF-α、IL-1β)驱动神经炎症与神经元超兴奋,而抗炎因子(IL-10、BDNF)的失衡加剧耳鸣持续。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或靶向相关信号通路(如NF-κB),可能为耳鸣治疗提供新策略。[10]其中小胶质细胞激活释放IL-1β、TNF-α,可形成“伏火”微环境,导致听觉通路异常放电,与"风火扰窍"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伏邪理论与现代研究也可相关联。肾中相火不藏,虚热上灼耳络,与氧化应激损伤毛细胞有关。阴不制阳,伏火遇诱因爆发性上冲,可对应突发性耳鸣的血管痉挛机制。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耳窍玄府开阖失司,是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改变的表现。外感风寒未彻底透解,余邪潜伏于耳窍玄府,可能导致急性中耳炎后遗症。湿浊久酿成痰,血行不畅成瘀,胶结于耳络形成“宿根”,现代病理对应耳蜗微循环障碍。外感、情志等引动伏邪,风火痰瘀上攻,突发轰鸣样耳鸣,与谷氨酸能系统过度兴奋以及GABA能抑制功能下降导致听觉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

4伏邪理论指导下治疗耳鸣

在伏邪理论指导下治疗耳鸣前,需要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精准诊断耳鸣的证型,才能合理用药。从伏风治疗耳鸣,重在疏风散邪,可采用银翘散或芎芷散加减。从伏火论治耳鸣,当透伏火外达,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减进行治疗。从伏痰论治耳鸣,可用涤痰汤加减;若脾胃虚弱,还需健脾益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若痰火蕴结,可用二陈汤加减。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宿疾导致肾精亏虚,可采用肾气丸加减或耳聋左慈丸加减。

小结

伏邪理论应用的扩大可以为耳鸣的治疗提供其他思路。基于伏邪理论可以对耳鸣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理解,从外感、内伤、先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明确病病机。同时伏邪理论与现代医学对耳鸣的部分研究也与有关联,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贺璐,王国鹏,龚树生.解读美国《耳鸣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2):149·152.

[2]卢兢哲,钟萍,郑芸.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1):110-114.

[3]张欣,张罗.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第1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13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7.

[5]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91

[6]孙焱,李灵常,李丹等.霍介格教授从伏毒论治小细胞肺癌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02)

[7]黄薇,杨永,王笑民.中医“伏邪”理论与恶性肿瘤的辨证施治[J].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1):12-17.

[8]谢梁震,马锐,兰闻禹,等.国医大师卢芳基于伏邪理论辨治特发性耳鸣的经验总结[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4,27(02):250-255.

[9]张红,李欣.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异常在耳鸣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23,37 (04): 24-29+37.

夏晴,张剑宁.M1/M2小胶质细胞参与急性耳鸣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4,32(05):47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