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家社协同助推幼儿家庭健康教育服务策略》

作者

曹懿

河北大学幼儿园

摘要:随着社会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视,家庭健康教育服务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家庭健康教育存在资源分散、家长参与不足、专业性欠缺等问题。本文以“园家社协同”为视角,探讨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协同合作的机制,提出通过教师健康专业提升、社区资源整合、优化沟通渠道、强化专业支持等路径,构建幼儿家庭健康教育服务新模式,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系统性保障。

关键词:园家社协同、健康教育、幼儿家庭健康教育、服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教育的目标提出要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状况、愉快安定的情绪及良好的适应性的各方面能力。我园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尝试围绕园、家、社三个层面建构有衔接、有递进、有融合的幼儿园家庭健康服务策略,将健康生活与幼儿家庭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幼儿健康教育撬动家庭健康教育,引导幼儿全面主动参与,感受健康生活的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幼儿家庭健康教育现状

1.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养

由于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清晰,导致认为吃的好,睡得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认为健康或疾病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不断互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幼儿,既应该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应该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度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2.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媒体报道不少幼儿园的安全事件,过度让安全问题成为重点问题。例如:部分幼儿园存在为了保证幼儿在园安全,而降低幼儿户外运动的强度及难度;或减少幼儿大运动的频次。因而导致幼儿户外活动形式单一、幼儿每日运动量不足、幼儿户外游戏时间缩减等现象,进而影响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最终令幼儿心、肺等内脏功能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正是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3.重幼儿园内健康教育,轻园家社合作

幼儿家长对家庭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低、家长对于健康活动参与性低、家长榜样引领作用不够。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受不科学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与家长关系不大,往往忽略家庭健康教育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行为的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家长陪伴行为只是停留在口头,而真正的坚持性不足,家长的引领、示范,经常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同时家长在日常中的不健康行为给幼儿树立了不良的榜样,例如:喝酒、吸烟、吃不健康视频、熬夜玩游戏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园家社对幼儿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园家社协同助推幼儿家庭健康教育服务的应用策略

基于实践研究发现的家长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园家社协同视角下,幼儿家庭健康教育服务的实施策略。

(一)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科学的育儿健康观是人们基于对健康教育的认知而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确定健康教育目标、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首先,明确家庭健康教育的概念,全面科学的认知家庭健康教育领域;其次,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班级网站、班级微信群、园所公众号等媒介平台推送教育信息,帮助家长梳理对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此同时,围绕幼儿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营养健康等多方面健康内容,邀请当地医院各领域专家,开展家长健康主题讲堂,促进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深度认知,进一步帮助家长建立多元化和整体化的健康观。

(二)实施项目式教研活动,提升健康保教质量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园本健康专题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内容,通过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分享讨论等形式,认真解读其健康领域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及指导建议。鼓励幼儿主动参与,通过儿童议事会、谈话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重新划分幼儿户外游戏场地,将场地划分为骑行区、投掷区、沙水区、角色区等区域,同时采取“多元置入”的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有限的空间,为幼儿创设更大的可能,种植银杏、石榴、无花果等植物,供幼儿观察,亲近自然,了解不同植物的价值。根据户外游戏天气,创设合理利用楼道内的空间及场地,开展室内微运动,在恶劣的天气中也能延续幼儿的运动。结合大班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围绕钻、爬、走、跑等运动技能,创设户外微循环体能活动,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展。营造宽松愉悦的班级环境,优化班级健康角、眺望角、情绪小屋、爱眼诗歌等内容,让健康理念渗透在园所的每一处角落。丰富班级绘本阅读图书,充分挖掘资源,让家园互通,征集健康绘本图书,如《我的身体》《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经典绘本,通过幼儿自主阅读、亲子共读,感受健康的重要,多形式促进健康理念的建立,让健康教育课程与家庭需求紧密联系,将单向输出转化为双向互动。

(三)鼓励家长主动参与,优化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深入挖掘在园家长的职业优势和专长特点,在健康教育中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每学期邀请具有健康教育专长的家长开展名师讲堂、家长学校活动,转变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知,提升家长的全面健康教育。以健康领域为内容,每月开展月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协助幼儿学习了解自我保护和常见灾害的预防措施。学期末进行幼儿体能测试,每年为幼儿进行体检,借助班级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幼儿健康状况和体质状况,为幼儿建立健康档案,在日常照护中有针对性的锻炼,有效向家长传递健康的优化策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健康教育科学指导。在健康节活动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从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实施沉浸式参与模式。开展家庭微项目运动任务卡活动,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助推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扩充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提供多样性领域支持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充分对社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采取可行的实践方法,让一切有利于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健康教育的资源,为健康教育服务,进而形成幼儿健康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力。梳理所在社区闲置健康服务资源,结合幼儿园、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实现资源互补。深化社区参与,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幼儿健康体检与咨询活动;提供社区场地,开展健康专家专题讲座、健康家庭沙龙、社区亲子运动会、健康饮食工作坊等活动,设立“健康家庭”评选机制,激发家庭健康教育能动性;让技术赋能协同,创建健康教育APP,整合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活动与家庭反馈功能,及时关注活动实施状况,优化活动服务策略。

园家社协同是破解幼儿家庭健康教育碎片化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三方角色、构建协同机制、创新实践模式,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效能提升,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注重家园之间的有机联系,合作共育,才能保持健康教育效果的一致性,取得健康教育的共识,从而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建构家庭、幼儿园、社会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3.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1979.

王晓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教育研究,2121(5).

柳倩,周念丽.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法学出版社,2017:2.

本文系保定市科技局2024年科技计划“医媒教跨领域融合与幼儿家庭健康教育创新服务”课题(编号240ZZ0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