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在融合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王安琪
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多样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融合教育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里。融合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儿童都有权利平等地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发展。融合教育特别强调“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并指出“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性,以实现特殊儿童潜能的充分发展。”由此可见,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机会均等,而如何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下,让孤独症儿童能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与同伴、教师之间形成更有效、更积极的互动,减少他们的自我封闭行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音乐治疗与融合教育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
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由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它针对个人或群体进行,音乐可以在背景音乐中与其他几种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疗效。在治疗某些严重疾病时,也能观察到音乐的积极作用。与大多数其他治疗方法不同,音乐治疗允许自我治疗。但是音乐治疗不能完全取代必要的治疗,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来缓解疼痛。
(二)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学生的教育权利,实现不同背景、能力、需求的学生在共同的教育环境中和谐共处和共同成长。融合(全纳)教育是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不论其身体、智力、社会、情绪、语言或其他情况如何,也不论其种族、性别、年龄、国家、语言或经济地位如何。
(三)音乐治疗在融合教育中的实践
在融合教育体系内,音乐治疗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工具,针对各类特殊需要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它通过促进情绪管理、增强认知功能、改进社交技巧和身体协调,帮助孩子们克服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具体来说,音乐活动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积极向上;音乐中的节奏和模式有助于记忆巩固,强化语言学习;同时,它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互动,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并通过音乐创作表达个性,提升自信。
三、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起效的实例
孤独症也叫作“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对患者的社交、沟通和行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2020 年自闭症和发育障碍监测网络(ADDM)的 11 个社区统计数据分析,每 36 名 8 岁儿童中就有 1 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占比约 2.8% 。
在国外的一个真实案例中,一名 2 岁儿童的本杰,他是一个孤独症儿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陌生人相处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他四处跑动,不停哭闹,看起来十分焦虑。但是,随着吉他琴弦被拨动,他渐渐安静下来,不哭也不闹了。接下来,弹奏吉他的人开始跟随着旋律的高低,和本杰问好,本杰也以微笑回应。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音乐与他人建立联系后,开始喜欢上音乐。当音乐治疗师在弹琴时,本杰随着琴声在律动,他走上一小级台阶,从上面跳下来,琴声也从单音旋律变为刮奏,就好像是模拟了本杰“跳下来”的这个动作。在一年后,本杰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词汇量也慢慢扩大了。
四、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课堂音乐治疗策略
(一)个性化评估
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通过细致的行为记录,了解他们的音乐偏好和习惯行为。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要让学生在旋律中找到乐趣,在节奏中感受和谐,这不是冰冷的数据分析,而是温暖人心的个性化旅程,让音乐成为他们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桥梁。
(二)环境设置
在为孤独症儿童设计音乐治疗策略时,创造一个温馨、包容的环境至关重要。环境布置上,采用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配以学生喜爱的音乐元素,营造出一个安心的港湾。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表达,无需担心外界评判,只需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鼓励学生在音乐中寻找自我,用旋律诉说心事,用节奏连接彼此。这样的环境,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庭,让孤独症儿童在爱与理解中成长,音乐成为他们勇敢探索世界的翅膀,每一步都蕴藏着无限可能。
(三)素材选择
在音乐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至关重要。比如,动感的音乐能促进身体协调,提升活力;平静的曲调有助于放松心情,改善情绪。而且歌曲还要简单,因为旋律重复、结构清晰,这样才会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他们模仿和跟唱,从而增强语言和社交技能。熟悉的旋律还能提供一种安全感,帮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乐趣,促进情感表达和自我调节。通过简单歌曲的使用,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集体参与度,同时在无形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以针对性地满足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课堂设计
下面将以《哇哈哈》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目标设定
通过《哇哈哈》这首歌的欢乐旋律,努力增强学生的情绪识别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用音乐来表达快乐的感受。此外,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轮流和分享的乐趣,从而增进社会技能,学会观察和回应同伴的行为。
2、音乐导入
播放《哇哈哈》主题歌,全班齐唱,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一个包容、支持的学习氛围。通过音乐,学生不仅可以享受艺术的美,可以在其中找到与他人连接的方式,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音乐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营造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3、感官探索
在视觉维度上,《哇哈哈》的动画 MV,色彩鲜艳和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在触觉维度上,引入各种触感不同的乐器,如柔软的绒布鼓、光滑的葫芦丝等,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不同的材质,增强触觉体验。再结合《哇哈哈》音乐的节拍,鼓励学生通过手掌拍击、脚踏等触觉动作参与音乐活动,促进身体与节奏的同步,提升协调性。
4、创作与分享
小组合作,用乐器创作一小段旋律,并在全班分享。通过创作旋律,孤独症儿童可以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即使言语受限,也能通过音乐传递深藏的情感。在团队创作中,儿童需要倾听他人、分享想法,这无形中锻炼了社交技巧,提高了与同伴的互动质量。
五、面对的挑战
音乐治疗领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音乐治疗作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独特疗法,其需求正迅速增长。但另一方面,能够提供高质量音乐治疗服务的专业人士却相对匮乏。这背后的原因,其一是音乐治疗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没有形成非常完整完善的体系。其二,行业整体工资和吸引力不足等。在音乐界,关于音乐治疗专业的选择学习机会也很少,就业面窄,选择学习的人也少之又少。
另外,在技术层面也面临着挑战,一是技术工具的创新与应用,二是精准治疗。首先,在技术工具层面,尽管电子音乐制作软件、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音乐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如何将这些高科技手段与传统音乐治疗理论深度融合,创造出更个性化、更沉浸式的治疗体验,仍是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