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与挑战

作者

王一茹 彭子君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摘要: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等特点,能提升效率、保证质量。然而,其也面临协同管理难度大、运输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了解这些特点与挑战,对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特点;挑战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渐兴起。其独特的建造方式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新变化。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与挑战,有利于优化管理策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

装配式建筑物是由装配式构件在现场组装而成的,它们在节省建筑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建筑效率,并且在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在工程管理方面,构件的生产标准化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工厂预制构件时,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使得构件的质量和规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种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便于进行质量控制。例如,在预制混凝土构件时,模具的标准化能够保证构件尺寸的精确性。构件的装配化施工也是重要特点之一。施工现场主要进行的是构件的装配工作,相对于传统建筑施工,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湿作业,如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等。这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更加依赖机械设备,如大型起重机用于吊装预制构件,这对施工设备的调配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

2.1协同管理难度大

装配式建筑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设计单位、构件生产企业、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等,各方之间的协同管理难度较大。在传统建筑工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工作相对独立,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构件的预制生产与现场施工紧密关联,各方之间需要实时共享大量的信息。例如,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可能会影响构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就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构件不符合设计要求。构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进度也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如果生产进度滞后,施工现场可能会出现构件短缺,导致停工待料的情况。而且,运输单位需要根据构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施工单位的需求,合理安排运输计划,但由于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构件损坏、延误等问题。

2.2运输成本高

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的运输成本较高,这是工程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预制构件通常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对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大型预制墙板可能需要使用专门的平板拖车进行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构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碰撞而损坏。运输距离也是影响运输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果构件生产企业与施工现场距离较远,运输过程中的燃油费、过路费等费用会显著增加。而且,由于预制构件的特殊性,可能无法进行满载运输,导致运输效率较低。例如,一些形状不规则的预制构件,在运输车上无法紧密排列,占用了较多的空间,使得每次运输的构件数量有限。此外,运输过程中的构件损坏风险也会增加运输成本。

2.3专业人才短缺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建筑设计、构件生产技术、施工装配技术、工程管理等。在建筑设计方面,需要设计师掌握预制构件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能够进行构件的深化设计。然而,传统的建筑设计师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预制构件的设计能力不足。在构件生产技术方面,需要技术人员熟悉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包括模具制作、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等环节。

3.应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挑战的策略

3.1加强协同机制建设

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解决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协同管理难度大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整合设计单位、构件生产企业、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等各方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可以实时上传和获取所需的信息,如设计变更信息、生产进度信息、施工计划信息、运输安排信息等。例如,设计单位将设计变更及时发布在平台上,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单位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从而调整生产计划和施工方案。构件生产企业将生产进度实时更新在平台上,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生产进度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运输单位也可以根据生产进度和施工需求安排运输车辆。同时,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方上传和获取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和准确性。

3.2优化运输方案

针对装配式建筑运输成本高的挑战,优化运输方案至关重要。在运输工具的选择上,要根据预制构件的类型、尺寸、重量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运输工具。例如,对于小型预制构件,可以选择普通的厢式货车进行运输,而对于大型、重型的预制构件,则需要选择专门的平板拖车或特种运输车辆。合理规划运输路线也是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选择最短、路况最好的运输路线。同时,要考虑运输过程中的交通管制、收费站等因素,避免因交通拥堵或高额过路费增加运输成本。例如,可以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选择避开交通高峰期和拥堵路段的运输路线。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构件保护措施,在保证构件不被损坏的前提下,提高运输效率。例如,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构件保护装置,如特制的支架、夹具等,既能固定构件防止晃动,又能在运输不同构件时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构件的装载方式,提高运输车辆的空间利用率,增加每次运输的构件数量。

3.3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为了解决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在高校教育方面,要调整建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课程。例如,在建筑学专业中增加预制构件设计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增加预制构件生产技术和施工装配技术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增加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企业也应该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对于在职的建筑设计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企业要根据他们的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对建筑设计师进行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培训,对技术人员进行先进生产工艺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培训。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装配式建筑行业。对于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结束语: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有其鲜明特点,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采取针对性策略应对挑战,可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未来,需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以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持续进步,为建筑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李滨,刘香。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建筑经济,2022,43(1):10-14.

[2]张希黔,林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J].施工技术,2023,52(2):15-19.

[3]王广明,孙浩。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4,51(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