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作者

熊莉 王炜瑶 胡藤娇 陈佳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物流发展面临新要求。探讨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物流发展,分析其现状与问题,研究如何在生态理念引导下优化物流布局、创新技术、完善管理等,以实现区域物流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区域物流发展; 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领域发展都需融入生态考量。区域物流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环节,其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显著。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研究区域物流发展,有助于解决传统物流带来的生态问题,探寻绿色物流发展路径,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

1. 生态文明与区域物流发展概述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在中国,这一概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念,中国地域辽阔,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海洋,从雄伟的山脉到肥沃的平原,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这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生态文明也包含着绿色发展的要求,即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这就要求在各个产业中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它还涵盖了生态文化的建设,倡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让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在中国,区域物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的降本增效是行业重点,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物流是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物流规模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物流网络密集,物流企业众多且竞争力强。这些地区的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在国内外物流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货物进出口业务。中部地区则处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位置,近年来物流发展迅速,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不断加密,一些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逐渐崛起,在区域物流中承担着货物中转、集散等重要功能。西部地区虽然在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上相对薄弱,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其物流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些特色农产品、能源资源等的物流运输不断优化。

2. 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物流发展问题

2.1物流布局不合理

在中国,物流布局不合理是区域物流发展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由于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物流设施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等过度集中,导致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例如在一些沿海城市的主城区附近,物流企业扎堆,大量的货车进出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物流设施相对匮乏,物流网络覆盖不足。这使得农产品等特色资源难以有效地运输出去,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例如铁路货站与公路运输站点距离较远,货物需要进行多次装卸和转运,增加了物流的时间成本和货损风险。这种不合理的物流布局不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也与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高效、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相悖。

2.2技术创新不足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物流技术创新不足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物流行业中,传统的物流技术和运营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仓储环节,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普通仓库,缺乏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无法对货物进行精准的定位、监控和调配,导致货物存储效率低下,容易出现货物积压、过期等问题。在运输环节,虽然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工具逐渐得到推广,但总体比例仍然较低,大部分物流车辆仍然依赖传统的燃油能源,尾气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而且,物流企业对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缺乏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物流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节能减排、高效运营的要求,也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 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物流发展策略

3.1优化物流布局

在中国,优化物流布局对于区域物流发展至关重要。要基于生态文明的理念,从区域整体出发进行规划。一方面,对于物流设施过度集中的地区,要进行合理的疏散和整合。例如,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可以将部分物流功能向城市周边的卫星城或郊区转移,规划建设专门的物流园区,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将其与主城区连接起来,这样既能缓解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又能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物流设施的投入,构建多层次的物流网络。在中小城市建设综合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农村地区设立物流服务站,提高物流网络的覆盖范围。同时,要注重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优化,规划建设综合性的交通枢纽,使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能够无缝对接。例如,可以在港口附近建设集铁路专线、公路转运站和仓储设施为一体的物流综合体,提高货物的中转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装卸和转运环节,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区域物流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3.2推进技术创新

在中国区域物流领域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与物流发展协同的关键举措。在仓储方面,应大力推广智能化仓储技术,引入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货架等设施,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货物的实时感知和精准管理,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和货物存储的安全性。例如,通过在货物上安装传感器,可以随时获取货物的温度、湿度、位置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在运输环节,要加大对新能源运输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在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同时,积极探索绿色包装技术,开发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减少传统塑料包装的使用。此外,要深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通过整合物流企业、货主、交通等多方面的信息,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优化调配,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物流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结束语: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明确生态文明对区域物流的要求,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有望推动区域物流实现绿色转型,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达成区域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雪,杨志鹏.新时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112-115.

[2]刘雪雪,杨志鹏.新时代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储运,2023,(06):115.

[3]李朝霞.云南省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