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代西豪 白印飞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摘要: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建设等改进策略,以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该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一定不足,深入研究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能力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我国教育部设立了新的专业,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专业培养出更多能够充分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教学方式上,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从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反馈来看,现状存在一些特点。一方面,部分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互联网、金融、科研等领域,从事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工作,这表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反映出人才培养可能存在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合理性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合理性方面的考量。从课程结构来看,数学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比例设置需要进一步斟酌。在一些高校,数学课程占比较大,虽然这有助于学生构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可能会压缩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时间。比如在数据挖掘课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部分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时存在困难。此外,课程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如量子计算、区块链技术等,在课程体系中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新兴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2.2实践教学效果问题

实践教学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意义,但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其效果。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重要方面。部分高校的实验室设备陈旧,计算机性能无法满足一些复杂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需求。例如,在进行深度学习算法的实践教学时,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限制,学生可能无法顺利运行大型的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实践内容多为简单的案例操作,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比如,在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按照给定的模板完成一些基本功能的代码编写,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开发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也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往往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无法给予学生关于行业实际需求和项目开发流程的有效指导。

2.3师资能力提升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挑战。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然而,部分教师在自身求学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系相对固定,在面对如深度学习中的新型神经网络架构、新的加密算法等新知识时,存在知识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使得教师难以将行业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融入教学内容中;学术交流机会的匮乏则限制了教师的视野,不利于他们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影响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

3.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优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方案至关重要。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需要重新平衡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一些过于理论化、在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数学课程内容,增加计算机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的课时。加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融合性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数学与计算机融合的计算数学建模课程。在该课程中,以实际项目为导向,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模型的求解和优化。同时,要加快课程的更新速度,及时将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开设量子计算入门课程,介绍量子比特、量子门等基本概念,以及量子算法在密码学、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等内容。

3.2强化实践教学措施

为了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要改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更新计算机设备,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图形处理器,以满足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复杂实践操作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更多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从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和要求。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需求,从而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指导。

3.3加强师资建设途径

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方面,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课程。例如,针对深度学习领域的快速发展,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由知名企业或科研机构举办的深度学习培训,让教师深入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新型网络架构及其应用。在教学方法改进上,要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实际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要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促进教师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结束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现状分析、问题探讨及策略提出,有望推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波,杨淑杰,王皓琨,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02):90-94.

[2]刘红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3,28(24):56-58.

[3]王晓锋.基于OBE-CDIO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