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社会需求,革新日语教学

作者

詹玉莹 陈茗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一、前言

当代日语教育既要系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对接多元化社会需求。在确保学科专业性的基础上,需要动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夯实日语听说读写基础技能的同时,亦需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多以零起点学生为对象,导致日语教学过于重视单词和语法,忽视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社会认知和交流的能力。

作为日语专业的学习者,笔者在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机构考察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鸿沟。职场中对商务日语、行业术语的高要求,与课堂教学存在差异;教培机构灵活多元的课程设置,与高校固定课程体系形成鲜明对比,都促使我深入思考日语教育的优化方向。

二、日语教学供需适配性

本学期,笔者深入企业开展实践调研,并对多家教培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从企业需求与教学供给两个维度展开系统分析,深入剖析当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为探索教育优化路径提供了实证依据。

(一)企业需求调研分析

课程组实地走访了雅马哈发动机(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厦门 TDK 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日语人才呈现出多维度的复合型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语言精度层面,要求准确传递业务信息,熟练掌握商业领域术语;商务规范层面,强调商务敬语的灵活运用、职场沟通礼仪的精准把握等;应用心理层面,应重视“第二语言交际焦虑”的调控能力,以便在谈判、协调等高压场景中进行有效沟通。

但当前课堂教学多聚焦于标准化语法与基础对话训练,对行业术语的系统性渗透不足,商务礼仪教学多停滞在理论层面,缺乏真实场景下的心理建设训练。语言知识供给与企业能力需求的错位,直接导致学习者进入职场后陷入“有基础却难以应用”的困境,凸显了教学内容与职场需求的脱节。

(二)教学供给比较研究

教培机构与高校教学模式的对比,凸显了教学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差异。教培机构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的动态调整机制:课程设计针对留学、考级、职场等不同需求,设置差异化模块;教学中采用情景化教学法,通过互动游戏、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习实效。

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教学模式,与高校日语专业的传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高校日语教育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的系统性,但较为固定的课程结构难以完全满足个体差异。而培训机构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日语教育需要兼顾基础与应用,以更有效地对接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日语教育在动态优化和差异化培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影响了其与职场需求的匹配度。

三、日语教学优化方向探索

基于自身学习和实践感受,笔者认为日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优化革新。

(一)教学内容重构

教学内容革新应减少对教材的依赖,结合实际需求重构教学体系。一方面,应积极引入商务谈判、项目策划等真实案例,让学习者在模拟实践中熟悉不同行业的日语表达逻辑与沟通技巧,实现语言学习与职场应用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日语学习不仅是语言习得,更蕴含着对日本文化的深入探索,因此要强化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比重,将礼仪习俗、商务文化等融入教学。通过文化讲座、观看日本影视和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帮助学习者在感知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文化隔阂与误解。

(二)教学方法优化

1.情景式教学

借鉴教培机构的成功经验,创设丰富多样的情景主题,如旅游、购物、餐饮、职场办公等,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行日语对话练习。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日本街景,如模拟机场候机大厅、公司会议室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景对话。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能为日语学习者营造真实语境。前者借助场景模拟强化实践,后者以问题驱动深化思考,助其提升语言熟练度。

2.合作式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通过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能达成学习资源的共享共通、思维的相互启发与能力的互补提升,促使学生群体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高效获取知识,还能同步培养社交沟通能力。从学习成效看,小组学习有助于整体提升学习成绩,营造积极的班级社会心理氛围,为语言学习创造更优质的环境。

3.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模式教学核心在于适配不同场景与需求,平衡效率与体验。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提升灵活性,线下课堂聚焦互动与难点突破,线上提供录播复盘、专项题库等资源;针对时间紧张的学生,可调整线下课时占比,通过在线答疑保持学习连贯性。课堂可融入轻量游戏化元素,如词汇速记挑战、情景对话盲盒,增强互动与记忆。定期进行内容复盘,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合反馈优化教学计划,实现个性化、灵活性与教学目标的正向闭环。

(三)课程体系再造

1.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语言运用练习。除了传统的课堂实践活动,还应多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日语志愿服务、日语竞赛等实践活动,让自身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日语能力,稳扎稳打积累实践经验。

2.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日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及时淘汰过时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收集行业一线反馈,结合大数据分析学生职业发展轨迹,判定当前社会现状和就业发展趋势,调整学习重点,使得日语教学体系更精准、更具前瞻性,并始终保持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四、结语

当前日语教育亟待解决的三大矛盾“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的对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固定模式与创新需求的冲突”,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教育范式与现代社会需求的错位。

当多元化教学模式填补了高校课程体系的灵活性空白,当综合能力培养衔接了课堂知识与职场应用需求,当轻量化互动设计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传统教学中“从课堂到职场的巨大鸿沟”便能逐步消弭。教培机构的灵活经验与高校的系统优势在优化中互补,单词语法的基础夯实与综合运用的能力提升形成闭环,这正是对文章中“应用型学科本质”的回归。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旨在使日语学习更注重实际应用和效果,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帮助学习者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杨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大学日语教学问题探究[J].大学,2024 (32):173-176

[2]傅迎莹.日语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日语运用能力提高——评《日语语法专题研究》[J].人民长江,2023,54(09):274.

注释:

1.詹玉莹,女, 2022 级本科生

2.陈茗,女,指导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