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系统中水质保障措施分析
吴翔
皖江工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
摘要:给排水系统水质保障至关重要。分析了影响水质的因素,如管道材质、微生物滋生等。提出了源头控制、过程防护、末端处理等保障措施。源头注重水源选择与保护,过程加强管道维护及消毒,末端采用过滤、净化等手段,以确保给排水系统水质符合标准。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水质保障;保障措施
引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给排水系统水质问题备受关注。良好的水质不仅关乎居民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工业生产等领域。然而,当前给排水系统水质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分析水质保障措施,对提升给排水系统水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给排水系统水质影响因素
给排水系统的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源本身的特性是首要因素,例如地表水可能受到自然环境的污染,包括土壤侵蚀带来的泥沙、降雨冲刷地表的污染物等;地下水则可能因地质结构中的矿物质含量而影响水质,如某些地区地下水硬度较高。给排水是一项重大的市政工程,它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给排水设计的好坏,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其设计也不容忽视。但目前国内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仍有很多问题,其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往往会给人们的设计带来许多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背景下,为解决给水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再者,污水排放与雨水径流的混入也威胁水质,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微生物和化学物质如果进入供水系统,会严重污染水质;雨水径流在流经城市地表时会携带各种污染物,如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路面垃圾等,若处理不当进入给排水系统会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2.水质保障措施概述
2.1源头控制措施
源头控制对于保障给排水系统水质至关重要。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划定明确的水源保护区是关键举措。在中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新建污染型企业,防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水源的污染。对于农业活动,限制在水源保护区周边使用高污染的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取水口设置预处理设施,如格栅、沉砂池等,可初步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泥沙。同时,加强对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可以迅速采取措施。例如,对于地表水源,增加对微生物、有机物等指标的监测频率;对于地下水源,重点监测矿物质含量和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2.2过程防护手段
过程防护是保障给排水水质的中间环节。管道系统的合理设计与维护是重要方面。在设计上,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和使用功能,规划独立的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避免污水和清水的交叉污染。采用优质的管道材料,如新型的耐腐蚀、无污染的塑料管道或内涂有防护层的金属管道。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管道的渗漏、破损等问题。对于排水管道,设置截留井、化粪池等设施,对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和部分有机物进行初步处理。在给排水系统中设置水质调节设施,如蓄水池、水塔等,通过合理的水流控制和水质调节,减少水质波动。
2.3末端处理方法
末端处理是给排水系统水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污水处理厂在末端处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中国,污水处理厂采用多种处理工艺,如生物处理工艺,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污水的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对于中水回用系统,在末端还需进行深度处理,如反渗透、超滤等膜处理技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使中水达到回用标准,可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
3.保障措施实施要点
3.1制度建设与监管
制度建设是保障给排水系统水质的基础。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水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给排水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例如,针对水源保护、水质标准、污水处理排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如供水企业有责任保障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排污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处理污水后达标排放。在监管方面,形成了多级监管体系。国家层面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利部门对水质进行宏观监管,制定全国性的水质管理政策和规划;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地区给排水系统水质的具体监管工作,建立本地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对水源、供水管道、污水处理厂等进行抽检。
3.2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在给排水系统水质保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不断加大对给排水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在水质监测技术方面,研发出了高精度、实时在线的水质监测仪器,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水质指标,如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微生物等,为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水处理技术上,新型的膜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如纳滤、正渗透等膜技术,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运行稳定等优点,在供水和中水回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是给排水系统的又一重大变革。通过建立智能控制系统,整个给排水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这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给排水系统的各种运行参数,如流量、压力、水质指标等。以污水处理厂为例,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自动调整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参数。在供水系统中,如果某一区域的用水量突然增大或者出现压力异常,智能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水泵的运行频率,保证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的安全性。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质保障能力。
3.3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培训与管理是保障给排水系统水质的重要环节。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在高校中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在职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给排水技术和水质保障知识。在人员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人员考核制度,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励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如果是因为技能不足导致不符合要求,会安排专门的再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则会对其岗位进行调整,确保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团队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样一个完善的人员培训与管理体系,为水质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确保给排水系统在专业人员的精心维护和管理下稳定运行,水质得到可靠保障。
结束语:给排水系统水质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防护、末端处理等措施,并注重实施要点,可有效提升水质。未来,还需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加强技术研发,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给排水水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华.现代建筑给排水系统中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水处理技术,2022,43(4):97-103.
[2]王文明.基于建筑给排水与消防工程相结合的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3,9(21):87-89.
[3]孔维强.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标准化设计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1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