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国时期《北川县志》所记的大禹文化

作者

孙芙蓉

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绵阳市 622750

[摘要]县志是中国古代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官方文献。北川羌族自治州其修志历史今可追溯至清代早期,以后屡次编修县志。本文以大禹文化为主题,系统分析了民国时期诸版《北川县志》中对北川大禹文化史料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梳理北川大禹文化的渊源与变化,传承和弘扬大禹文化,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北川 北川县志 大禹文化 黄尚毅

县志是中国古代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官方文献,作为地方之全史,乃文明之根基,其著述范围广泛,成书卷帙浩繁,具有丰富的史料资源。

作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州,其修志历史今可追溯至清代早期。从清代至民国时期,该县屡次编修县志。

本文以大禹文化为主题,系统分析了民国时期诸版《北川县志》中对北川大禹文化史料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梳理北川大禹文化的渊源与变化,传承和弘扬大禹文化,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石泉县志》编修概况

北川现存最早的县志是乾隆《石泉县志》,由姜炳章纂修。姜炳章,浙江象山县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石泉县知县。

此前的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田邰茁(山西马邑县拔贡)曾创修过县志,然而极其简略,仅有十四页。继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任知县的广西容县举人林逢春又加以续修,亦未能最后成书(今无传本)。殆及姜炳章来任知县后,县中人士请为修志,他便借来《三边总志》《四川总志》《龙安府志》等书,参考互订,纂成志书四卷,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刊刻印行。这是北川历史上的首部志书。

道光十四年(1834年),北川又修成了道光《石泉县志》十卷。此志由赵德林修,张沆纂。赵德林,陕西华阴县人,拔贡,清道光八年(1828)任石泉县知县。张沆,四川成都县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任石泉县训导。

赵德林出任知县时,清乾隆旧志已经残缺不全了,他便邀请张沆总其事而重修志乘,于道光十四年(1834)成书后遂付刊行。

二、民国时期《北川县志》编修概况

民国三年(1914),因四川石泉县与陕西石泉县名重复,以陕西石泉设县更早,遂改四川石泉县为北川县。

民国十六年(1927),杨均衡任县长后。杨均衡,字少权,四川新都县人,民国十六年(1927)任北川县知事。黄尚毅,四川绵竹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1)举人,于京师大学优级师范毕业,民国初期任绵竹县议会议员,四川省议会议员。

杨均衡先是延请本县人段永趣等人总其事而开局举事,历三月而纂成志稿,未及成书,杨均衡便奉调离任,修志事告停。

民国二十年(1931),王麟(四川荣昌人)来任县长,特聘请绵竹学者黄尚毅前来总理续修县志事,审阅旧稿,重加厘定。黄尚毅接手后,第二年即编就全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出版。该《北川县志》共分为二十四门,八表,八志,八传。即:《建制纪事表》第一,《庙墰祠观县府仓署局所表》第二,《官师表》第三,《学校表第》四,《选举表》第五;《方域志》第一,《食货志》第二,《礼俗志》第三,《艺文志》第四,《兵防志》第五,《杂异志》第六,《救济志》第七,《人物志》第八。

此志总纂人黄尚毅,字仲笙,四川绵竹人。清末贡拔,举人。曾经与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时任四品军机章京的杨锐为生死之交。他们俩当时同在京城办差。光绪皇帝实行维新变法失败后,清末维新派,变法六君子的杨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人均被慈禧太后处斩。十日后,杨锐的尸身由好友黄尚毅运回四川绵竹杨锐老家安葬。

黄尚毅回到四川绵竹后,先后担任绵竹县立中学首任校长和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第八任校长,绵竹儒学训导,乐至儒学训导等职。撰写了《绵竹县志》《北川县志》等志书。著作有《杨叔峤先生事略》,编辑有《刘、杨合刊》中《杨叔峤诗文集》上下卷,由其收集整理并木刻印刷的有文征明《敕下銮与御讲堂》诗屏,岳飞书《北伐诗碑》,谢康乐《大红流日夜》诗,《宝马歌》《墨庄》等,又手写岳飞《良马对》,刊张南轩手迹《桂香亭诗》。石印《兵家百贤图咏》《唐宋五家书画集》。对名贤胜迹木刻有《杨叔峤先生遗像》《一门三孝》《诸葛双忠祠墓》《南轩洗墨池》《大柏林》《张魏公祠堂》等。

三、民国时期《北川县志》所载大禹文化史料

黄尚毅述北川过去修志及本志修纂之经过,谓:

北川有志,实始于清康熙乙丑知县田邰茁创为志略有序。阅七十三年,知县姜炳章继修之,其序始详。又阅八十年,知县赵德林请训导张槎僊增修之,较姜志十增其六,序益加祥。又阅百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县政府县长江君振达踵前任诸君续修成书,盖取材富顺志纲,继前修纂,附以图绘,尚毅适终其事。所修正及删润者,凡为图二十三幅,为表八,为志八,为传八,载历任序文于首,所以溯乘之由来。[1]

该民国《北川县志》约10万余字。清代旧志已载者从略,增纂了许多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的新史料,如各小学校之设立、地理位置、经费、学生人数、教育情况等;又如民国初期川北之兵乱匪患。在杂异志中即详细记述了匪患、天灾,以及山林中野猪四出为害,官民大举围歼等史事。而该志与旧志最大区别是增绘了不少舆图、关津图、禹穴图及拓片等,约三十幅之多。自疆域到禹穴山,绘制极为精细。

再者,书末和部分门类中附入黄尚毅所著诗文之书法和《禹穴歌》《北川艺文志小序》等,还有影印县内收藏之古代墨宝如扬雄、李白、颜真卿、李阳冰、苏轼、赵孟頫、沈石田的佳作,吴道子的贝叶画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很有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民国时期《北川县志》所载大禹文化图片资料

该志卷二中,于各种图记述颇详,除了各舆图而外,对于“禹庙图”“禹穴山图”等记述尤详,书法、诗、文并兼而有之。计有:

1、舆图方面,计有《禹庙图》《关岳庙图》《孔圣庙图》《建设局图》等;

2、碑文方面,计有《岣嵝碑》拓片及《岣嵝碑跋》等;

3、书法方面,计有颜真卿、李白、扬雄、李阳冰等书法墨迹。在该志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颜真卿书、李白书“禹穴”二字外,汉篆“石纽”二字系汉代大儒扬雄所书,另有小篆‘禹穴’二字。

据民国《北川县志·山川》载黄尚毅《大小禹穴跋》说:禹穴沟“峡口壁刻唐李白楷书‘禹穴’,字长六七尺。穴(沟)内刻小篆‘禹穴’,字长二尺,朴茂似汉人书。”民间将李白摩崖石刻“禹穴”称为大“禹穴”,是由于楷书较篆书字大,小篆摩崖石刻故称为小“禹穴”。

(二)北川小篆“禹穴”作者考辨

北川小篆摩崖石刻“禹穴”,清代《四川通志》说,民间传云乃大禹所书。显然,这纯粹是民间传说,因为它根本不可能是大禹所书。那么,它可能出自谁的手笔呢?明朝曾任南京工部主事、潮州知府、四川提学佥事的郭子章(1542—1618)曾经在其《郡县释名·石泉县》条下说:“崖上有‘禹穴’二大字,不著姓名,其‘穴’字与合州凤穴‘穴’字同,谓李阳冰书。”

郭子章是何人?他凭什么提出这个说法?李阳冰又是谁呢?

万斯同本《明史稿》卷三百三十三有《郭子章传》。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号熙圃,又号青螺,江西泰和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福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广东潮州府知府、四川督学、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福建左布政、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等。一生著述宏富,有《粤草》《蜀草》《豫章诗话》《郡县释名》等传世,仅《四库总目》就著录了他的著作二十余种。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郭子章刊刻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并为《山海舆地全图》撰写序文,介绍西方地理知识。郭子章督学四川是在万历十四年(1586),以《郡县释名》的说法,他到禹穴沟作过考察,或至少研究过小“禹穴”摩崖石刻拓片。以郭子章的学识,他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从书法风格来看,小“禹穴”二字的确有李阳冰书法的神韵。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族叔,曾任缙云县、当涂县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以篆书誉美天下,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李斯之后千古一人”。有关李阳冰的籍贯和出生地,历代以来众说纷纭,其中之一就说他是广汉人。李永龙在《李阳冰家世探疑》中说:“嘉庆重修四部丛书续编《一统志》卷一三九和赵宏恩等监修的《江南通志》卷一一七、梁启超著《安徽通志》卷一四五等载李阳冰为‘广汉人。’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称阳冰为‘蜀之昌明(汉广汉郡之涪县)人’。安徽府县志辑三九《民国当涂县志》称李阳冰为‘赵郡广汉人’,矛盾之述,令人费解,故1996年修新《当涂志》删除‘广汉’二字。根据李白一房‘神龙初潜还广汉’的‘潜还(另有遁还、逃归等)’判断,其先定曾居于广汉。王文才在《李白家世探微》中称李白‘其来昌明,本为投奔亲族,因为蜀地龙州原有一支陇西李氏的族人。’”[2]最早的李白集就是李阳冰编纂并作序。他在《李白草堂集序》中说:“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3]

《李太白全集》中有李白与李阳冰在当涂的唱和诗文多首。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云:

金镜霾六国,亡新乱天经。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萧曹安屹屼,耿贾摧欃枪。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善谈笑,季布折公卿。遥知礼数绝,常恐不合并。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泰阶平。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4]

李白对族叔李阳冰的篆书和才华极为赞赏:“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泰阶平。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从李白到今天,人们记住李阳冰,就是因为他编刻了《李白草堂集》和留存多处的书法作品。

(三)民国时期《北川县志》所载大禹文化文字资料

黄尚毅不仅在《北川县志》中沿用了前辈志书关于大禹在禹穴沟降生的说法,还对禹穴沟的自然风光作了更加具体而真切的描述。

如他在《大小禹穴跋》中云:

北川为古石纽村,神禹故里也。至北五十里有禹穴,地名清泗沟。两山夹峙,涧水中流,旁可通人。入峡八里,左有幽邃之阿,壁光如瓮,即穴也。对岸逼辏,树几交柯,天光一线。穴下涧石,泽白如玉,有膝掌痕及殷红斑点,水浇其上,如血溅染,俗呼洗儿池、血石,即圣母诞禹处。石屑催生颇应,斑点凿灭,久复现如初……[5]

黄尚毅又作有《禹穴歌》一首:

百年无事兴礼乐,万方多难定干戈。利用勇敢强有力,壮不如人老若何?

石泉之山降神禹,二百里遥望嵯峨。天假我缘始登览,开衡嶽云敢同科。

两山夹峙削铁壁,一水冲流豗白波。绳槁飞渡履虎尾,山蕎寻行旋蚁磨。

夏后躬稼奠原隰,秋农种麦争危坡。黄犊穿鼻牵竖子,金凤展翅遮羲娥。

云旗高张舞大夏,风篁成韵奏咸和。丹枫吹叶想九陛,蒼藓积礐堉雨鞯。

攀藤扪萝频陟降,涉水蹴石历坎坷。始入穴口书在壁,不见李白山之阿。

穷探深入极幽险,千里结穴来岷墦。九龙奉圣元后出,六马驭索五子歌。

万祀人统今可见,呱此血石洗懸河。九鼎象物魑魅走,八阵鱼澓蛟龙过。

天地不没惟忠孝,鬼神呵护矢靡他。四海为家自兹始,诸慿岐周皆陂陀。

石纽钟灵明德远,崧高作颂文词多。岐阳石鼓方於藐,韩苏而后谁摩挲。

杞不足徵用夷禮,文献岌岌方搜罗。岣嵝神笔刻石鼓,会稽玉帛防风剥。

攀援龙鳞附凤龔,封建帝叶聨皇柯。勤俭万国来北面,猖獗三岛忾东倭。

分道入寇侵水陆,寸阴可惜赋箐莪。文尧英才起救国,奠安盤石平不颇。

夏姒遗风今尚在,锄土非种长嘉禾。[6]

总之,近百年前修撰并印行的《北川县志》记载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的文史资料,其中对大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值得认真研究。

注释

[1][5][6]黄尚毅总纂:《北川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版。

[2]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 第2期。

[3][4]《李太白全集·草堂集序》,中国书店1996版,第1页。

孙芙蓉: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研究中心馆员;刘文传:四川大禹研究会常务理事、绵阳史志学会常务理事。

作者:孙芙蓉,性别:女,籍贯:四川盐亭,民族:羌族,出生年月:197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