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技术的应用

作者

代田雪

淄博市鲁山林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255205

林业种植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中,幼林抚育工作是提升林木存活率、促进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推行,我国林业种植工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林业种植工程中需要明确幼林抚育技术要点,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有效的技术运用措施,保障林业种植工程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1.幼林抚育技术的应用原则

1)因地制宜。进行幼林抚育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土地资源和实际经营目标制定对应的幼林抚育方案。全面落实因地制宜原则,将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核心工作目标,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产量与品质,以促进林业经济增长;2)专业性原则。幼林抚育的专业性与林业种植工程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执行幼林抚育任务时,需首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并做好权责划分工作,使幼林抚育工作得以专业化推进;3)科学性原则。基于育林政策选用合理的抚育技术,利用技术赋能幼林抚育过程,并坚持科学化原则,做好幼林抚育规划,争取全面提升林业工程质量。

2.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种苗筛选

第一,在筛选树种时需要从树种生命特征、当地生态条件等方面出发,选择适应能力较强、具备抗逆性特点的树种;第二,树种选用时需要从大小、使用情况等方面出发,确保选择的针对性,如在种植商品林时首选银杏、法桐和红叶李等;第三,提升育苗工作的科学性。对种子采集等工作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加工措施。在收集过程中,首选成熟度相对较高、无病虫害的种子,同时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杀菌技术,结合种子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催芽处理措施。在贮存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现场温湿度,避免温湿度不合理对种子产生不良影响。在育苗阶段,要实现对光照、温度等的有效控制,采取针对性的施肥技术、浇水措施等,为林木营造健康生长环境。只有找准控制点,才能保障林木抚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实现工作目标,为提升造林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在工作中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抚育技术,为幼林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2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作业可以起到改善林区透气性和土壤保水性的重要作用,在幼林抚育中属于必不可少的作业环节。松土除草的本质是将林地中的杂草清除后解除养分占用,并通过松土方式改善土壤地力条件,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清除存在养分竞争的草本植物。可根据苗木种类合理选择除草时机,如在造林活动的第一年便需全面调查杂草生长状况,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除草计划;其次,在杂草大范围生长之前开展除草作业,最晚在杂草结籽前清理干净,以免增加第二年的除草压力;第三,根据土壤特点选择松土除草方法,还需将环境因子的影响考虑在内,为能保障松土除草的效率通常采取机械除草措施;最后,合理选择松土整地方法,对于带状种植的林地,需提前做好培土工作。而局部整地的状况,则需以人工处理方式为主,对于松土范围进行合理控制,以免影响其他幼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2.3 灌溉与施肥

通常,苗木生长的早期阶段是进行浇水、施肥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此时苗木根系尚不发达,难以从土壤中及时吸收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且根系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若水肥管理不及时,必然会对苗木的正常发育造成影响。此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苗木的完整性可能受损,此时需要及时开展水肥管理工作,为苗木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具体工作要点如下:第一,在开展施肥工作前,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林区,对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变化进行细致调查,完成资料与信息整理,找出潜在影响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灌溉、施肥方案;第二,施肥时需要做好沟渠挖掘工作。在挖掘前,要对林地土质进行详细调查,确定最为适宜的挖掘深度,以便合理施放足量的肥料和水分;第三,选择肥料时需要针对苗木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重点观察苗木枝条、叶片的变化,准确判断苗木对肥料的需求,从而施撒合适的肥料,如复合肥等。将不同肥料按照规定比例进行科学混合,确保养分调配的科学性,维持树木养分平衡。

2.4 修剪枝叶

苗木生长阶段,一些枝条的生长速度较快,不仅会占用大量生长空间,还会影响透气性,对林木长势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可以采取人工修剪的干预措施,将部分徒长的树枝和长势不良的树枝剪除,尽可能保障树冠的健康生长状态。通常需在夏季过后完成剪枝作业,对于部分树枝的修剪可以起到控制树木整体形态的作用,提升透气性的基础上还有效提升了树形的美观性。必要时采取去蘖措施,及时将一些长势不良且会占用部分养分的枝条和侧枝清除,保障主枝的健康生长。

2.5 补植处理

当幼林的生长季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全面调查,掌握苗木的存活状况,当苗木成活率低于 85%时,便需立即启动补植方案,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做好补植处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补植树种需与原有树种保持一致性,且做好苗木筛选工作,优先选择长势较好,根系发育较为健全的苗木,确保在补植后能够尽快跟上大部队的生长步伐,避免出现长势不齐的状况。

2.6 病虫害防治

一是生物防治。首先,依靠微生物进行防治,如利用苏云金杆菌等,实现对有害生物科学治理,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其次,使用害虫天敌等开展防治工作,如在防治松毛虫时可以利用赤眼蜂。最后,引进益鸟进行防治。如利用杜鹃、啄木鸟等在幼林中捕捉有害生物。工作人员也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好当地的生态平衡,提升对鸟类的吸引力;二是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技术的运用能够满足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但是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需求量较大。例如,在发现有害生物的传播速度较快时,可以采取隔离法等进行处理,实施集中消灭措施;使用诱杀法时,主要应从害虫的趋光性等特点出发,实现对害虫繁衍的有效控制。

结语:林业种植工程对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改善作用,森林资源的大面积覆盖不仅可以提升对CO2 的吸收率,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为此,需要加大对林业种植工程的建设投入,并从决定其建设成果的幼林抚育环节着手,积极做好组织规划和抚育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幼林抚育的整体水平,为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国奇.林业种植工程幼林抚育技术优化与应用[J].河北农机,2024(20):85-87.

[2]王奉华.林业种植工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要点[J].新浪潮,2024(2):0093-0094.